西蒙波娃《論老年》:為何它沒有如《第二性》成為「老年聖經」?

撰文:望萬里
出版:更新: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是女性主義哲學始創者,其代表作是人所共知的《第二性》(The Second Sex)。幾年前《第二性》有了「唯一法文直譯經典中文全譯本」,今月譯者邱瑞鑾再次為我們帶來波娃《論老年》(英:The Coming of Age/法:La Vieillesse)的首部中文譯本。

西蒙・波娃著、邱瑞鑾譯《論老年》(漫遊者文化)

《論老年》是部被遺忘與批評的書?

哲學傳統之中專門討論老年的著作並不多,學者普遍認為波娃的《論老年》,是繼古羅馬大辯論家西塞羅(Cicero)的《論老年》(拉丁文:Cato Maior de Senectute)之後第二本處理這課題的哲學書,兩者足足相距了兩千年。《論老年》寫於波娃62歲時,在成書後的一次訪問之中,她承認自己希望《論老年》對於老年人,能夠有相當於《第二性》對女性帶來的影響。

可是,對波娃稍有認識的人至少都能說出《第二性》中的名言「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形成的」;可是我們卻鮮少聽到有人談論過《論老年》,甚至要到原書出版(1970年)五十年後的現在,我們才終於有中文譯本。

西蒙・波娃︰女人男人本質有什麼不同?男女不平等的基礎是什麼?

《論老年》不只被忽略,更受到各界的批評。老年學學者定位此書為一部介乎政治經濟學與人文學科之間的著作(而不是嚴格的老年學作品),因波娃嚴格來說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也不是「純粹」的存在主義者。研究老年的歷史學家就指《論老年》歷史性不足;人類學家則覺得波娃的殖民時期西方以外地區的族群研究沒甚麼新意。到了哲學家,他們嫌《論老年》在學術上並不算是一部哲學著作,而只當波娃是一位關注老年的政治煽動者、傳記作家與社會評論家。

如果說以上都是各種專業學者,在各自的領域之內對波娃所作的一種帶有學科成見、有些苛刻的批評,回到《論老年》的內部與波娃對老年的消極觀點,卻亦遭到一定的質疑。

對老年過於悲觀的波娃?

波娃的《第二性》開首以「甚麼是女人?」為疑問,指出雖然性別有著生理性質,但我們理解的性別主要是出於社會的建構性質。我們或許會期待《論老年》將會從「甚麼是老人?」來展開,人會趨老同樣有著無可否認的生理性質,但波娃又是否以同樣的信心,分析與突除社會對於老年建構出來的面向呢?

【無睡意哲學】西蒙.波娃:第二性 - EP78

其實早在《第二性》之中,已經可以找到波娃對老年的論述,卻顯得頗為悲觀。她將女性與年老扣連起來:女人的性吸引力與生育能力,構成了她們的女性特質(femininity)與存在(existence)。女性步入年老意味著以上兩種能力的衰退,亦是女性特質逐步剝離的過程。波娃提出年老女性普遍被拒絕在公共場域與價值領域之外,這應該被當作是一種社會排斥的暴力。可是,波娃在《第二性》「從成熟到步入老年」一章之中,描述一個女人如何無助地看著那副使自己困惑的肉身衰敗下去,更主張年老確實是一種殘缺(mutilation),而她在討論作為「第二性」的女性時,沒有下如此的負面論斷。

另外,波娃在《第二性》中論到社會對女性的普遍刻板印象(stereotype)與偏見時,她總是能提出大量的另類反證,論證女性可以獨立自主、有智慧、在性方面表現自己,過好的生活。然而,波娃在描述過年老的負面形象之後,卻沒能以同樣的力度提供足夠的反駁。相反,亦因為波娃對於年老女性所作的是社會性、經驗性的描述,她自己反而遭到反例的挑戰:歷史與社會上都不乏年長女性備受尊重,並能維持自己的感情與事業生活。

波娃對老年的肯定性描述不足,卻從她的自傳性作品,引證她對年老抱有實在的恐懼。在《物質的力量》(英:Force of Circumstance/法:Tout compte fait)之中,波娃就寫到自己因在鏡力中察見一個年老的女人而陷入危機。

波娃另一部自傳式小說——西蒙・波娃未出版小說今年面世,追憶影響自己一生的密友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縱然波娃對年老是否定性描述佔多,但這足以勾勒出「老年」這個人無可避免的面向,點出社會對於老年的恐懼與漠視等確實存在的態度與意識,以讓我們思考老年到底是一回怎樣的事,又如何去一起面對它。現在是機會讓我們再次閱讀這部一度被遺忘的作品。

延伸閱讀——《老到可以死》:早死或晚死的倫理學 人是否做錯甚麼所以該死?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