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萊爾:惡之華 人生不如一句波特萊爾

撰文:胡雅雯
出版:更新:

當論及現代藝術,波特萊爾抒情詩中令人費解的特徵,及其將反思性的經驗方式推向主導地位的詩學藝術,被班雅明推崇備至,視作現代藝術的典範之一。

雨果:悲慘世界,一本為了激起慈善精神而寫的書

1867年8月31日,46歲的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因病在巴黎去世。生前,他的詩篇就被大文豪雨果(Victor Hugo)讚為「像星星一般閃耀在高空」,而其名作《惡之華》(Les Fleurs du mal)更是「創造了一個新的寒顫」。作為象徵派詩歌之先驅和散文詩的鼻祖,波特萊爾對「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都有著不朽的影響。

夏爾·皮耶·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

抱持文學理想的少年

波特萊爾1821年4月出生於法國巴黎,父親是孔多塞侯爵(Marquis de Condorcet,法國數學家和哲學家,啟蒙運動代表人物)和卡巴尼斯( Georges Cabanis,法國心理學家)的老朋友,才智出眾,受過良好的教育,在詩歌及繪畫方面頗有才能。波特萊爾自幼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儘管少年時期的波特萊爾並未顯現出卓爾不群的特質,在老師眼裡,他甚至屬於倦怠、遲鈍的類型,但他卻有著極為柔細的心靈和敏銳的心智。

與許多作家一樣,波特萊爾少時便擁有投身文學的願望。但其母親與繼父似乎並不讚同,為了改變波特萊爾這一志向,他們安排他出國旅行,費盡心力地勸他棄文從商。然而,恰恰是這次異國旅行,日後成為他詩作中的景致與靈感。作家戈蒂耶(Théophile Gautier)在對波特萊爾的回憶中形容道:「他詩作中的景致經常從巴黎的濁霧和泥濘跳躍進陽光明媚、晴空萬里、遍地芬芳的國度。就是在他最憂鬱陰沉的詩行裡,也有一扇窗戶開向藍色的印度洋面⋯⋯」這次旅行之後,波特萊爾便開始了他居於皮莫丹旅館小套間裡、時斷時續的創作生涯。

+5

藝術的自控與驚顫經驗

波特萊爾深受愛倫・坡(Edgar Allan Poe)的影響,所持的哲學和文學原則也與之相似。他注意到人類氣質中的反常性,那種反叛的、「性本惡」的因素令他覺得別有吸引力。這一點決定了他打破浪漫主義的藩籬,不被自然野趣局限,卻愛追尋現代人備受實際苦惱和內心情欲所折磨的生存境況。他亦認為,藝術具有絕對的「自控性質」,即是指,詩除了它本身之外,沒有其他的目的,詩歌唯一的使命是激起讀者去感受至高無上的美。但為了不讓這種美淪於日常生活和具體的事實,波特萊爾通過對客體的變形,為這種美製造了某種意外、驚訝和奇異的效果,使其適應於它的表現媒介(如語言、色彩、聲音等等),並超脫瑣碎的現實。

愛倫坡|偵探小說之父;引發法國哲學界爭論的《失竊的信》

每天,我們都逐步向地獄墜落,

穿過臭不可聞的黑暗也毫不心驚膽戰。

仿佛傾家蕩產的浪子狂吻狂吸

風韻猶存的妓女那受盡摧殘的乳房,

我們居然一路上偷嘗那不可告人的幽歡,

竭力榨取幸福,像擠榨乾癟的橘子。

——〈致讀者〉,選自《惡之華》,波特萊爾著

儘管一些批評家試圖批判波特萊爾詩句矯揉造作、用力過甚的問題,但正正是這些獨特、複雜、委婉多姿,多重音調與色彩的語句所創造的驚異場景和神秘之處,才是詩人個性自由、暢快抒發的地方,表達著他難以捉摸的思緒和轉瞬即逝的、模糊的城市影像,呈現引人墮落的情欲和固執到瘋狂的奇思異想;也唯有如此的語言與詩性才恰恰能夠表現出盤根錯節、五光十色的現代思想和摩登事物。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班雅明將其視為現代藝術的典範。在《波特萊爾——發達資本主義時期的一位抒情詩人》中,班雅明認為波特萊爾具有一種隱喻式的天才。他通過波特萊爾的詩作,重新閱讀處於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初期的巴黎,亦從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解釋波特萊爾詩歌中驚顫經驗的社會根源。班雅明指出,波特萊爾的詩句營造了突發性與疏異性的感受,因此讀者需要花時間思索與消化,這一方面體現了現代藝術令人費解的走向,也與現代人的經驗方式息息相關。因為,驚顫經驗正是那一系列信息刺激所產生的神經反應,而波特萊爾的抒情詩所體現的正與現代人的這種經驗方式相一致,這種方式便是其詩歌表現出的驚顫特點賴以生存的社會條件。

班雅明:靈光與漫遊者 - EP72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