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何謂藝術?不是要帶來愉悅 而要感染聽者體驗同樣情感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1910年今日,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在一個小車站逝世,這個已年屆82歲的高齡老人正在乘火車離家出走。因為他在晚年與年輕的妻子蘇菲亞意見不合,他要尋求精神上的超脫,結果途中患上肺炎,在嚴寒中撒手塵寰。

托爾斯泰最著名的作品都是長篇小說,包括《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和《復活》(Resurrection)。今日和大家介紹的卻不是他的小說,而是他在七十歲出版的美學論著《何謂藝術?》(What is Art?)。

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Vintage)

何謂藝術?

《何謂藝術?》是托爾斯泰晚年思考的結晶。在寫作此書之前,他已放棄大量財產和著作的版權,希望過一種謙卑的生活。他戒煙戒酒,和農民一起在田野間工作,生活上自給自足。他痛恨任何形式的暴力(甘地的非暴力抗爭思想也是由托氏啟發),相信人們可以學習彼此相愛,互相包容。這些思想與藝術有何關係?對於托爾斯泰而言,藝術就有近乎宗教的神聖功用,因為藝術可以連繫人們的情感。

托爾斯泰《何謂藝術?》(Penguin Books)

托爾斯泰在書中給出自己對藝術的定義。首先,他認為要定義藝術,不應由「藝術使人感到愉悅」這種觀點出發。因為將藝術等同個體的享樂活動,就會忽略了藝術使人聯繫的本質。

用托氏的話來說,言語可以傳遞人們的思考和經驗,並將人們連結在一起,而藝術也有同樣作用,不過藝術傳遞的是人們的情感(feelings)。這裡要指出,托氏談的是情感,而不是情緒(emotions),情緒是身體給出的即時反應,但托氏談的情感是經過理智沉澱、消化的。

所謂藝術,就是當一個人透過感官接收到另一個人的情感表達,而得以體驗最初感動到那個表達情感的人(藝術家)的情緒。藝術之所以可能,就是因為人與人有共通的情感,每個人都能夠體驗同樣的情緒。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一個人笑,另一個人聽其笑聲也會感到快樂;一個人哭,聽其哭聲會感到哀愁。

(Unsplash: Sherman Yang@emp_creative)

情感的溝通

然而當一個人即時就表達出自己當下的情緒,那就無關藝術了。那麼藝術創作是何時開始呢?當一個人為了與他人作情感溝通,從而使用某些「外在指符」(external indications)去表達情感,那就是藝術創作了。表達情感的外在指符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線條、色彩、聲音、身體動作等等,能夠傳遞情感的東西都可以是外在指符。

托爾斯泰舉例說,一個男孩體驗過遇上灰狼的畏懼,然後為了使他人同樣感受到他的畏懼之情,他就開始形容自己的經歷、描述森林和周圍的環境、訴說灰狼的外觀、動作、他們之間的距離等等⋯⋯當這個男孩說這個故事的時候,假如他又再次體驗到畏懼,而且感染到聽者也體驗同樣的情感,那就是藝術形式。假如這個男孩從未見過灰狼,但他也畏懼灰狼,然後虛構出上述的故事,那也是藝術。情感可以基於現實經驗,也可以憑空想像出來。

故此,對於托氏而言,藝術能夠以共通情感的交流連繫人們,這樣來看,藝術對於理想的個人與社群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情感交流的過程中,人們不再感到孤立,一件真正的藝術品是可以使觀賞者與藝術家的情感融和,這就是藝術的偉大魅力。

Leo Tolstoy《Last Steps: The Late Writings of Leo Tolstoy》(Penguin Books)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