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林:「絕對無差別的同一」既非觀念,也非實在,而是兩者的統一

撰文:釋仁
出版:更新:

弗里德里希.謝林(F. W. J. Schelling)被公認為十八至十九世紀德國哲學界的天才和巨星。繼康德和費希特(J.G. Fichte)後,他一度手執德國哲學界的牛耳。儘管他的光芒後來被黑格爾蓋過,但近年來,人們開始肯定他的重要性。謝林出生於1775年的今天,其誕生地為德國的符騰堡,這裡也是天文學家開普勒(Johannes Kepler)的故鄉。雖然這裡曾出現不少神童和天才,但像謝林這種程度的天才還真少見。

費希特:第四批判 - EP39

謝林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語言學習天賦,八歲時就掌握了希臘語和拉丁語。他在十二歲就完成了中學學業,由於年紀太小不能立刻進入大學,唯有在家由父親安排學習到一定年紀再進大學。除了上面提到的希臘語和拉丁語外,謝林在上大學前已經掌握了希伯來語、阿拉伯語、法語、英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謝林曾說,學習古典語言為他帶來難以估量的好處,他能直接從古代偉大的著作中吸取營養,不斷提高自己,增加自己的思維活力。

謝林後來進入了圖賓根神學院學習哲學和神學。在這所大學的宿舍中,謝林和同為哲學家的黑格爾以及詩人賀德林成為同窗好友,據說三人還一同住在同所宿舍裡。謝林畢業後,受被認為是康德批判哲學繼承人的費希特影響甚深,從而開始嘗試推進由康德開創的批判哲學。人們通常把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歸為德國觀念論。德國觀念論者最顯著的標誌,就是他們都致力探討作為世界本源的「絕對者」(the Absolute)。

德國觀念論(上):康德

德國觀念論(下):費希特、謝林、黑格爾

謝林的哲學本源──絕對無差別的同一

謝林致力追問世界的本源,儘管在今天的人看來,德國觀念論者這個舉動可能引人發笑,但追問世界的本源、始基其實是古希臘形而上學的哲學旨趣和頭等任務。對於本源,謝林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述,但核心思想都是指出世界的本源是「絕對無差別的同一」。

前蘇格拉底:自然時期 - EP08

在笛卡兒和康德哲學以前,人們並不認為自己和自然之間存在對立,人們普遍視自己為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但自笛卡兒和康德以後,通過反思,人們的主體意識開始醒覺,開始意識到自己和自然對立。因此,近代哲學最顯著的特點是主客兩極的尖銳對立。謝林的哲學計劃很簡單,力圖指明在主體和客體兩極形成之前,存在一個絕對無差別的領域。主體和客體從根源上來說,其實是同一個東西。在「絕對無差別的同一」那處,原來對立的兩個範疇其實是「一」。在那裡,所有矛盾和對立都被消融為「一」,所以根本沒有什麼對立和差別;所有對立的範疇原本為一,本來就是同一個東西,即為「同一」。

笛卡兒:我思,我在 - EP20

笛卡兒:心物二元 - EP21

接下來,人們很自然會問,那個本源的「一」如何能產生對立的兩個範疇(主體和客體)?這其實是傳統哲學孜孜不倦地探討的關於「一」和「多」的問題:到底「一」如何產生「多」?新柏拉圖主義者認為世界是由本源那處「流溢」出來,他們用了一個很形象的說法,認為本源因為太過完美,所以不得不流溢自己的力量創造萬物,猶如一個水杯盛不了太多水,水注定要滿溢出來;猶太基督教則認為上帝從「無中生有」創造出世界。但這些解決方法有不少問題,其中一個問題便是由「一」到「多」的過渡到底是怎樣實現的?

傳統哲學的「流溢」和「創造」等說法只是模糊了那個不可思議的過渡。而且,一旦設定本源和創造物的分離,又會出現有限如何認識無限的問題,換個說法,就是有限如何過渡到無限的問題。基督教徒長期苦惱於自身作為有限者應如何認識無限的上帝這個難題,正反映了由於本源和創造物分離,使得兩者難以產生接觸,創造物因此無法認識本源這個困境。

謝林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那個本源,即使作為兩個東西展現於人們面前(主客兩極的對立),其實仍然是同一個東西,只是人們的觀看角度有所不同,才會誤認主客兩極為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東西。用一個比較簡明的譬喻就是,「三角形」已經直接表現自己為「內角總和是一百八十度」,三角形和內角總和一百八十度之間根本不存在任何流溢、創造、展開等過渡關係,因此謝林才說「從有限到無限之間,沒有任何過渡」,有的只是同一個絕對本源自身的靜態表現,只是人們的觀看角度不同,才會產生不同的面向。總而言之,主體和客體兩極在本質上,其實是同一個東西。謝林甚至認為誰沒有設想這兩種對立範疇原本為一個東西的能力,誰就沒有從事哲學的能力。

謝林的哲學努力捕捉那個作為「一」的本源,由於本源超出了對立的兩個範疇,所以會表現為對兩個對立的範疇的否定,因此有些人很難明白到底謝林樂此不疲地思考的本源到底為何。謝林曾在著作《宗教與哲學》(Philosophie und Religion)中指出絕對同一既非觀念,也非實在(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而是兩者的統一,兩者根本上是同一個東西。還記得謝林曾經的好友黑格爾嗎?黑格爾的學生海涅曾在《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Zur Geschichte der Religion und Philosophie in Deutschland)中,不無嘲弄地表示,謝林企圖在本源的本性中直觀本源自身,在本源那裡,既不是思想又不是廣延、既不是主體又不是客體、既不是精神又不是物質,而是⋯⋯,誰知道它是個什麼東西呢?

謝林《宗教與哲學》(Philosophie und Religion)(Verlag Karl Alber)

德國頭號思想家

人們通常把謝林早期和中期的哲學思考稱為「同一哲學」時期,用來和他後來的思想發展相區別。謝林發展了同一哲學以後,並未停止哲學思考,努力寫下不少著名的哲學作品。謝林在1809年發表了《對人類自由本質及與之相關連聯的對象的哲學研究》(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 über das Wesen der menschlichen Freiheit und die damit zusammenhängenden Gegenstände)。後來的德國哲學家海德格閱畢全書後,給予此書極高的評價。謝林在晚年的另一力作應該是《世界時代》(Weltalter),謝林曾兩次完成修訂,但就在此書即將付印之際,又被謝林本人叫停。後來因為謝林曾經的好友,也是他日後的哲學競爭對手的黑格爾發表了一系列重量級的著作,才令人慢慢遺忘了謝林這部大作。但近年,不少學者對《世界時代》的文本產生了興趣,重新開始對它進行研究。

謝林《對人類自由本質及與之相關連聯的對象的哲學研究》(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 über das Wesen der menschlichen Freiheit und die damit zusammenhängenden Gegenstände)(Suhrkamp)

1854年8月20日,謝林在瑞士的一處療養勝地逝世。謝林被安葬在附近的一座教會公墓。據說謝林在安葬時遇到了一個麻煩,因為這種公墓只接受天主教徒。後來因為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二世——此人曾經是謝林的學生——出面批准才解決了這個麻煩。在謝林的墓碑上刻著如下幾個大字︰紀念德國的頭號思想家。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