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勒:酷兒理論 - EP99

撰文:望萬里
出版:更新:

(上篇:洪席耶:感性分享 - EP98

 

在文化研究及社會理論學界中,尤其是性別研究,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影響力可謂無遠弗屆,大至研討會、小至讀書組寫論文,都處處能看到她的身影。簡單而言,如果你讀性別研究卻沒讀過巴特勒,那就像你讀哲學但沒看到笛卡兒和康德一樣,不是說不行,但說服力不足。

 

1956年出生的巴特勒在美國成長,她的祖輩多在納粹大屠殺中遇難,以致她在成長時就開始研習猶太倫理,而她憶述道,在14歲時她的拉比(老師)因她發言過多而懲罰了她。在那時,她接觸到斯賓諾莎等理論,並思考一個問題——納粹主義與德國觀念論有關係嗎?1984年在耶魯大學修讀完博士課程後,她一直在學界與社會裡游走。2011年,她就佔領華爾街事件發表了宣言;而今年秋季,她也發表了關於特朗普的言論:「他在釋放肆無忌憚的仇恨。」(Trump is emancipating unbridled hatred.)

 

巴特勒在哲學上討論甚多,在倫理和政治哲學的範疇中亦有很多著作,但因篇幅所限,這篇文章會集中她在早期著作《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中對性別的討論。


異性戀矩陣 (Heterosexual Matrix)


「異性戀矩陣」指的是一個性—性別—性向(sex-gender-sexuality)三元系統,它根據我們所看到的身體特徵推論出我們該如何行動。它表明社會的性別來自於身體的性(大部份時間是指外顯性器官),而性向就來自於性別。性被認為是天生的,而女性氣質和男性氣質也來源自身體,所以男性就應該做男性的行為,反之亦然。

 

此外,身體上是男性的人會被期望做一些很男性化、很陽剛的行為,也必須通過對女性的慾望去的展示他們的男性氣質(masculinity)。相反,女性意味著陰柔的,並要透過欲望男性去表現自己的女性氣質(femininity)。

 

因此,我們視性別和性向與身體的性直接相關。這個理論也解釋了我們彼此觀察時,會直接視性別行動為社會性別和性向的標誌。巴特勒認為這正是「異性戀正常化」(Heteronormativity)的基礎。異性戀正常化的意思是,視男性與女性為唯二的性別,而男性作男性化的行為、女性作女性化的行為是自然的,同時異性戀是唯一「正常」的性取向。

 

社會會規範及教導不同性別的行為,拒絕任何異於異性戀的其他性取向。簡單而言,只要你不符合「異性戀矩陣」所要求的其中一項,社會就會加以懲罰。就目前而言,就算你是一個十分陽剛的男性,但你喜歡的是男性的話,也是會不被社會廣泛認可的。


操演性(Performativity)


巴特勒首先不認同性和性別、以及性向有其「自然」的關係。另一點,她認為不只是社會的性別,連性本身也是社會及歷史的產物。她在《性別麻煩》的第三章第四節中說到:

 

「行動、姿態與慾望生產了一個內在的核心或實在的結果,但這結果是在身體的表面上、通過具有不在場的符號運作而生產的。這些行動、姿態,演繹及實踐可以解釋為是操演性的,因為他們原本意圖表達的本質和身體都是虛構,是通過身體符號以及其他話語手段製造並維繫的。性別化的身體是操演性的,這表示除了構成他真實「身份」的那些不同的行為以外,他並沒有什麼本質的身份。」

 

她將「操演性」定義為符號表達的結果,包括構建現實本身。換句話說,性別通過操演而存在。操演是一個過程,一個來往反覆的活動,既創造著某種特質,同時複製該種特質;在巴特勒筆下是一個向外的動作,也就是展示自己的性別,去為自己於社會上找到合適的立腳點。就如一個舞台劇演員向台下的人展示自己角色一樣。

 

因為規範的約束和禁忌的力量,人類遵循這種操演,這種「會被社會排斥」的威脅進一步迫使規範生產出性別。最後,出現了性別角色和異性戀的「自然性」。

 

我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通過電視、學校、父母、特定話語內化對男、女的認知。當觀他察人時,會看到他人以相似或不同的方式行事。因此,性別是因為人們試圖模仿其他符合文化、為社會所接受的女性氣質和男性氣質的行為和思想,從而產生的一個核心自我概念。在性別表達的背後沒有性別身份;身份是由被認為是它的結果的那些「表達」通過操演所建構的。


酷兒理論(Queer theory)


酷兒理論並非由巴特勒所創,但因她在此理論的貢獻及影響力十分之大。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酷兒理論挑戰了異性戀正常化的有效性。同性戀運動其中一個爭取他人認同的方式,是指出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並無不同,也是「正常」的人,順理成章應有相同的權益。只是,這種說法,只是「正常化」了同性戀這性取向,並未有對其他的性小眾和性取向作出支持。同時,這種說法並未有對具有規範性的「性與性別結構」提出質疑,其性別視角亦相對狹窄。

 

在對社會的規範結構提出質疑時,酷兒理論支持以下的觀念:身份不是固定的,亦不是穩定的,更不決定我們的人格。酷兒理論的目的是建立一個超越身份的身份,打破所有有可能令性別失去靈活性和包容性的困鎖。

 

從本質上來說,給予酷兒理論一個僵化的定義,會令理論本身故意存有的可變成和流動性的消失。酷兒理論認為,我們的性別、身份不是被預先確定的,男性和女性會以現在的型態出現於這個時代,是一些機緣巧合,近乎隨機而成的一個成果。因此性別可以是流動的,並且可以討論的。酷兒理論旨在創造一個更加開放和包容的身份,因此,「酷兒」可以包括男同性戀、女同性戀、變性、對自己性別感到疑惑的人等等。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