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維多利亞時期的孤兒貧民 (02/07)

撰文:沐羽
出版:更新:

查理.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中學時期必定佔據英語課外閱讀榜一席之位。就算沒讀過,也必然能背出幾本著作名的文學家,正是「狄更斯是漫畫嗎」的狄更斯,1812年的2月7日出生。七年前,在他誕生200周年時,英國舉行了數個月的慶典,紀錄片、廣播劇、直播研究節目等源源不絕。在他下葬的西敏寺,王儲貴族們還特地前往獻花,紀念這位維多利亞時期的偉大作家。

 

維多利亞時期的名人

維多利亞時期(Victorian era)為十九世紀中葉英國的輝煌時段,一般而言以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1837到1901年為期,亦有學者指時期延續到一戰為止。狄更斯的出生正值工業革命晚期,以馬克思主義的術語而言,即是生產模式改變,從人力獸力過渡到機器的時段。生於這麼一個歷史的轉捩點,狄更斯的文學也帶有反映現實及批判不公的特點。維多利亞時期名人輩出,有達爾文、蕭伯納、勃朗特三姐妹等等,歷史大事也發生了不少,比方說1842年香港歸入英國殖民地等等。

生於大時代,狄更斯的早年境遇並不如意。十二歲那年,他在鞋油工作坊當童工,父親負債被捕,翌年因欠房租而被驅逐離開,因而輟學。1829年,他學會了速記,到法院去當速記員。在這年,英國機械工程師成功製造了的蒸汽火車「火箭號」,作為最早期的蒸汽火車。那年,維多利亞女王十歲。

 

現藏於倫敦科學博物館的火箭號(Rocket)

 

常說狄更斯的作品帶有浪漫主義色彩,這點從他的早年經驗也能看得出來。在擔任速記員的第二年,他認識了銀行家的女兒瑪莉亞,她迅速成為了他心中的女神。當他以為兩情相悅可以結為良緣時,卻遭到了她的無情拒絕。在情場失意後,狄更斯轉而追求幻想中的愛人,不存在於世間的維納斯。儘管如此,他仍然在1836年結婚,這段婚姻沒有為他撫平情場失意的創傷,他只是繼續幻想夢中的愛人而已。

1837年,他開始創作《孤雛淚》(Oliver Twist,又譯《苦海孤雛》、《霧都孤兒》等),揭示當時低下階層的苦況。時值英國由農村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政府建立了許多濟貧院,名為濟貧,實則逼迫窮人們從事勞力工作,甚至還無法讓貧民吃飽。主角Oliver儘管出生在這個時代,受到挫折甚至被逼成為小偷(因此在1908年林紓把書名譯成了《賊史》),卻依然保持純粹與真誠的心。

 

狄更斯《孤雛淚》(Oliver Twist)

 

Oliver所遭受的不幸很大程度上是當時英國社會現況的體現——貴族與窮人的對立、罪惡與善良的顯現、還有《1834年濟貧法案備忘錄》的殘忍——這些故事難免會觸碰到社會某些階層的逆鱗。當時,維多利亞女王閱讀完《孤雛淚》後把它推薦給大臣墨爾本子爵威廉.蘭姆(William Lamb, 2nd Viscount Melbourne),然而他說:「我只讀了一半,小說裡全是關於貧民院、棺材店、賊窟。我不喜歡,它無助提升道德觀念⋯⋯我們要讀的文學應該是純潔的,催人上進的,我想即使是歌德和席勒讀到這樣的小說也會震驚無比。」

 

威廉.蘭姆(William Lamb, 2nd Viscount Melbourne)

 

批判現實主義

將近兩個世紀以前的文學觀如今看來自然落伍過時,但那時的確有不少論者為著狄更斯的作品進行爭辯。狄更斯的文學有幾個常見概括:「小人物」、「出污泥而不染」、「善惡到頭終有報」,還有都市。說過「文化本是平常事」(culture is ordinary)的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指出,「在狄更斯以前大部分英語小說都集中描寫農村社會,而因為狄更斯處於城市之中——不只是城市了,甚至是都市——他必須找到替代傳統的力量與基礎:一種都市工業社會的流行文化。」簡而言之,狄更斯的小說作為維多利亞時期的一個側面,著力刻畫當時主流的社會脈動。中產的腐化、窮人的痛苦、社會不公與面對工業發展的彷徨,正是他的主題。至於維多利亞時期的輝煌,已經有足夠多的人去歌頌了,又何須他去書寫呢?

是以那個時代,狄更斯的小說在上層社會和某些文學家眼裡是不入流的,甚至是不堪入目的。除了《孤雛淚》外,《小氣財神》、《雙城記》、《遠大前程》等作品儘管獲得了無數成就,也受到不少評論家的批評。他撕破了維多利亞時期美好的一面,把醜惡之處都顯露了出來,是為「批判現實主義」(Critical realism),自然引起統治階層的不安。但除了政治因素外,文學家亦否定了狄更斯的文學成就,包括小說充滿扁平人物,例如《小氣財神》裡的守財奴為了守財,甚麼誇張的事情也做得出來。而且狄更斯過於追求道德目標,激進地表現出社會的醜陋與荒謬,令故事過份說教。

 

點擊查看更多狄更斯作品:

+7

 

然則,這種激進地反映現實的作品卻經久不衰地留傳了下來。狄更斯的作品誠然有許多缺點,比如把人物塑造得過於激進,不像一個真人。然而,在激進的背後,他所揭示的是一個個真實的情境,工業革命社會轉型的苦況、貧富懸殊的慘劇,他寫下了維多利亞時期的反面。那個時代的人們,不正正是需要道德的感召和相信善惡到頭終有報嗎?

狄更斯死後,葬於西敏寺的詩人角(Poet's Corner),與達爾文、牛頓、邱吉爾等人長眠於同一座建築之下。他的作品傳誦至今,屢屢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廣播劇等,甚至成了如今香港中學的課外閱讀書單的榜首,謹以這天的Events來紀念他。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