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美貿易戰利好信號?

撰文:鄭瑞
出版:更新:

上周五(10月25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牽頭人劉鶴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及財政部長姆努欽(Steve Mnuchin)通話,雙方達成部份協議文本技術性細節上的共識,為中美元首預計於11月中智利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上簽署協議的願景,發放正面訊息。

中美貿易談判幾經起伏,在兩國都表示有意願達成一份階段性的貿易協議之後,外界對預測貿易戰的走向仍然非常謹慎。上周五雙方通話的可見成果,也只見於雙邊部份肉類進出口的規管和安排上,未算有重大進展。畢竟,中美雖然在諸多層面上達成了共識,但有許多問題仍然懸而未決。

譬如,根據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報道,中美雙方仍在爭論中方增購農產品的具體操作:美方要求中方提供確切的購買日期和價格,中方則希望按市場情況而自由購買。另外,中國承諾加大對美國農產品的採購,但400億至500億美元的農產品採購比2017年的數字高出超過一倍,到底將如何落實?美國暫停了原定在10月15日實施的加徵關稅計劃,針對2,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關稅因此沒有被提高,但預定在12月15日實施、針對1,6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關稅,是否也會被推遲?此後,美國在知識產權及技術轉讓問題上,又會怎樣向中國施壓?貿易戰之外,美國對中國科技公司的制裁將怎樣發展?還有太多未知數。

不過,兩國達成共識的兩周以來,中美分別釋放了不少善意信號。在這背後,中美關係究竟是峰迴路轉,還是暗潮洶湧呢?

中美关系缓和,彭斯最新一次對華演講態度也放軟不少。(AP)

中美相互釋放善意信號

上周二(10月22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發表公告稱,將從10月31日開始對中國價值3,000億美元加徵關稅清單產品啟動排除程序。有關方面可以通過提供產品可替代性、是否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等信息申請關稅豁免。如果排除申請獲批,可以追溯返還自2019年9月1日起加徵的關稅。

與此同時,有消息人士稱,中國政府在上周二向國內和國際主要大豆商下發關稅豁免配額,總計最高1,000萬噸美國大豆可能被免徵高額關稅。美國農業部在上周四(10月24日)表示,美國出口商報告向中國出售了26.4萬噸大豆。可見中美在農業方面的合作初現進展,在關稅豁免上也持開放態度。

排除輿論之中的雜音,中美官員近期不斷表達對兩國談判的樂觀預期。去年5月美國撕毀「不打貿易戰」的共識之後,劉鶴極少在公開場合談論中美談判的相關情況,但在這一輪中美談判之後,劉鶴在10月19日出席世界VR產業大會,明確表示中美在談判中取得實質性進展,為簽署階段性協議奠定了重要基礎。上周二,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在北京香山論壇上表示,中美談判取得了進展,並稱「中美之間沒有解決不了的分歧」。

另一邊廂,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上周一(10月21日)的內閣會議上,對中美談判也釋放樂觀態度。雖然他抨擊了中國經濟,但表示談判進展得非常好,甚至說第二、三階段的協議比這次更易解決。萊特希澤雖然仍然對達成協議持謹慎態度,但附和了特朗普在11月APEC峰會上達成階段協議的目標。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也表示12月對中國加徵關稅的計劃可能取消。此前姆努欽稱,如果達成第一階段協議,則可考慮取消對中國「匯率操縱國」的標籤。

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施燦德(Chad Sbragia)強調中美脫鉤並非美國官方政策。(VCG)

貿易領域之外,美國官方在闡述對華政策上的語調明顯緩和。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上周四於華盛頓智庫威爾遜中心(Wilson Center)發表對華政策演講,稱美國「絕不會」和中國「脫鈎」,強調美國樂見中國有更美好的未來,華府只是要求中美「公平競爭」。這場數度延遲、外界預期會十分強硬的演講,和去年彭斯對中國政府的全面抨擊相比,口脗軟化了很多。

此前,北京香山論壇期間,美國助理防長幫辦施燦德(Chad Sbragia)表示,美國並未尋求與中國「脫鈎」,也未要求任何國家選邊站隊。此前中國外交部曾稱,中美彼此「脫鈎」和「關門」,既不理智,也不現實,和中國「脫鈎」就是與機遇脫鈎,與未來脫鈎。

從中美對「脫鈎論」的一致拒絕來看,雙方都意識到中美關係惡化的破壞性,中美之間的衝突不能無限制的蔓延和升級,這對誰都沒有好處。中美貿易戰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白宮即使要展現出強硬態度,也需要控制和掌握與中國對抗的節奏。

貿易戰並沒接近結束

特朗普對中美貿易階段性協議的樂觀態度有所指向,但「中美貿易戰接近結束」的說法則有些誇張。實際上,根據雙方已經透露出的共識,可知這次中美即使達成協議,此後談判仍將面對中美之間最為棘手的問題,例如中國的產業補貼政策及技術轉讓上的分歧。特朗普朝令夕改的習慣更讓中國清楚,局勢的暫時緩和不代表貿易戰就要結束。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上周一對記者表示,什麼時間簽署協議不重要,達成「正確的交易」更重要,並稱中美協議不必在11月內完成。萊特希澤也表示,第一階段協議的磋商上仍存在需要處理的問題。中美協議達成與否,不到最後的簽署時刻,誰也不能確定。

納瓦羅10月24日接受霍士商業新聞網絡(Fox Business Network)訪問時也曾有談及第一階段協議,他指協議包含有關知識產權的部份,以及執行機制細節。(VCG)

日前,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機構發表聲明稱,中國正式發出對美國實施價值24億美元的報復性制裁請求,該組織於本周一(10月28日)處理此事。中美在世貿框架內的爭端是否會在下一階段讓貿易談判複雜化,有待觀察。

另外,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上周一接受專訪,強調「中美經貿磋商中,中國不會利用第三方,也不會影響第三方,更不會以第三方包括以中歐關係作為代價。」可見中美在達成協議的同時,都不得不考慮對包括歐盟、日本等其他貿易夥伴的影響。

貿易戰牽扯兩國政治外交上的多重考量,不止如此,中美之間的衝突早已蔓延到其他領域,並且有升級之勢。10月初,美國商務部將28家機構加入實體清單,其中包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公安局和其下屬19個機構,還波及包括海康威視在內的8家中國科技公司。一方面,這是針對中國企業華為的出口禁令之後,又一次打壓中國科技公司;另一方面,這也體現了美國以人權問題制裁中國的手段趨向強硬,而當前香港、台灣、西藏問題都可能成為美國的下一個工具。《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在美國眾議院通過表決,就是這樣的威脅之一。

經過近兩年的貿易談判,外界對中美關係的預期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兩國商界為規避政治上的不確定性而減少利益往來,則對中美關係造成更大的傷害。10月18日,在中國烏鎮開幕的世界互聯網大會,因為美國矽谷巨頭集體缺席而被指「冷清」。

工人正拆除位於上海的NBA季前賽廣告(VCG)

雖然美國企業對中國仍然抱有不小的投資熱情,但隨着美國政府將中美之間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衝突放大,愈來愈多商界人士開始對與中國保持親密關係有所顧忌。從彭斯在對華政策演講之中批評NBA及Nike等美國企業在面對中國時「把良心落在了門口」的態度來看,這種趨勢恐怕還會繼續下去。中美衝突給兩國關係造成的無形打擊,甚至需要更長的時間來修復。

白宮對華政策進退兩難

中美達成階段性協議的意願是真的,但背後兩國之間難以短期內解決的結構性矛盾也是真的,中美關係的發展正處於一種矛盾之中。

中國在貿易戰的爆發之中,角色是被動的,立場也是一如既往的—即中國並不願意打貿易戰,但也「不怕打,必要時候不得不打」。美國則不同,實際上,特朗普在發起貿易戰之後,也一直面臨兩難的選擇。以今次談判為例,特朗普放棄了「完美的全面協議」,決定接受階段性共識,一方面能夠安撫美國農民,一定程度地恢復美國商界對中美貿易的信心,也實現自己關於對華政策的承諾,但另一方面,在協議上的退讓必然成為反對者抨擊特朗普的軟肋。

對於現在的共識,華府有人歡喜、有人憤怒,民主黨參議院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就明確表示反對達成過渡協議。只不過,現在特朗普需要在諸多內政挑戰中得到一個外交政績,以轉移選民的視線。

那麼,究竟如何看待美國近來對中美關係頻頻發出的信號呢?至少目前看來,美國已經不再像去年般用咄咄逼人的態度對待北京。而貿易戰開打兩年以來,白宮的威脅層出不窮,挫折接連不斷,但最終都回歸到談判桌上。從根本上來說,這不僅因為中美貿易關係對美國的重要性,也因為美國的國會、政府、輿論及利益集團各有矛盾,即便整體對華強硬,也難以真正形成統一的規劃,與另一邊的中國完全不同。

「邊打邊談」已經成為了中美貿易戰的特徵,「鬥而不破」也將是中美關係在一段時間之內的方向。

上文節錄自第186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0月28日)《如何看待中美貿易戰利好信號?》。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