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通過 中美關係不會因此「攬炒」

撰文:李秀坤
出版:更新:

經過一個多月內部磋商,美國參議院終於在上周二(11月19日)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下稱《人權法》)。翌日,眾議院亦快刀斬亂麻,免去兩院版本整合過程,直接通過參議院版草案。至此,《人權法》已完成所有國會流程,只待總統特朗普簽字生效。中國政府也不出意外地由數個機構強勢表態,更用上近似最後通牒的「勿謂言之不預也」。不過,縱使法案生效,中美兩國仍有不少迴旋餘地。

417票贊成,1票反對,經眾議院表決後,《人權法》終於來到了特朗普的案頭。根據美國憲法規定,總統可簽字通過或否決法案,或等待10天令法案自動生效;但若10天期限內國會休會,法案則會被自動否決。為避免這一情況發生,民主黨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在上周三(11月20日)選擇放棄眾議院版本草案,直接表決參議院「減辣版本」,令特朗普必須在國會休會前明確表態。

特朗普難違國會意志

眾議院通過法案後三日,特朗普在接受霍士新聞(Fox News)電話採訪時表示「我們必須和香港站在一起,但我也同時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站在一起。……我支持自由,我支持一切我們想做的事,但我們正處於達成史上最大型貿易協議的過程」,令外界猜測特朗普會否因顧忌貿易協議而否決《人權法》。

大量解放軍士兵和軍車今年8月起在臨近香港的深圳灣一帶集結。(法新社)

事實上,這樣的表態只反映特朗普對《人權法》並無太大興趣,可能緊隨形勢成為「牆頭草」。特朗普自上任以來,對人權議題均不太熱中,只在可吸引選票時出聲:為迎合國內拉丁裔選民,便支持制裁委內瑞拉及古巴;為迎合猶太社群,倒向以內塔尼亞胡為代表的以色列保守派。

不過,特朗普更無必要「得罪主流民意」。自香港反修例風波爆發以來,《人權法》在國會山取得跨黨派高度共識。傳聞立場溫和的共和黨參議院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曾阻止法案「打尖」,但在同黨法案發起人盧比奧(Marco Rubio)及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里施(Jim Risch)施壓下,最終亦大開綠燈。

另一方面,法案前後三次表決有兩次均以「無異議」方式通過,眾議員馬西(Thomas Massie)投下的唯一反對票只因其為自由意志主義者,不支持任何干預措施。可見,符合美國「政治正確」原則的《人權法》,已取得國會兩黨高度共識。

外交議題並非美國選民關注焦點,只是,盧比奧、佩洛西等人極力推動法案,證明其堅信「必須用盡一切辦法遏止中國」,或「美國需竭力保衛人權」的政治理念,若特朗普選擇「正面打臉」,以盧比奧為代表的共和黨保守派勢力勢必減少對特朗普的支持,尤其是盧比奧所在的佛羅里達州是重要的「搖擺州」,特朗普自然不敢輕舉妄動;在野民主黨也必定會抓住機會,將今次事件同特朗普和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等人良好關係「打包加工」,為特朗普扣上「獨裁者同路人」的帽子。

《人權法》雖然很大概率通過,但卻在「執行層面」上賦予行政機關自由裁量權。參議院版的《人權法》中,可直接落實的大多限於保護香港和平示威者的被動措施:如要求美國駐外機關批出簽證時不考慮「因參與和平示威」留下的案底,包括非法集會、非法集結等罪。至於對個別人士進行制裁、檢討香港獨立關稅區等「辣招」是否執行,則由行政部門參考國務院報告後做出,並非特朗普簽字後即時生效。而對「左媒」記者的制裁,則只寫在法案尾段的「國會意見」(Sense of congress)中,並無約束力。

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指國會今日向世界傳遞明確信息,顯示美國與熱愛自由的香港人站在一起,並全力支持港人為自由而戰。(AP)

北京對等反制限「口頭」

參議院通過法案時,正是香港上周三(11月20日)清晨,特區政府抨擊該法案「既無必要亦毫無理據,損害雙方利益」,北京方面更由全國人大、政協外事部門、港澳辦、中聯辦、外交部及其駐港公署分別發表措辭強硬聲明,譴責美國「在人權和民主問題上的極端虛偽、赤裸裸的雙重標準以及反中亂港的險惡用心」。當晚的央視《新聞聯播》中,相關聲明全文播出,佔去30分鐘節目中逾三分之一時間。同日,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亦召見美國駐華臨時代辦柯有為(William Klein),表示「中方必將採取有力措施予以堅決反擊,一切後果必須由美方完全承擔」。

多部門共同發出警告,在中國外交慣例中頗為罕見,上一次還是2012年9月日本「國有化」釣魚島之時。另一值得留意的是,外交部駐港公署聲明尾段提及「敦促美方懸崖勒馬,否則必將自食惡果,勿謂言之不預也」;《人民日報》亦在社交平台上以《勿謂言之不預也》為題,將七部門言論整理後發布。由於「勿謂言之不預」在中國外交慣例中有最後通牒之意,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印和七十年代中越戰爭時,更成為開戰前信號,即使今次並非以《人民日報》社論形式發出,也體現北京對《人權法》通過的極度不滿。

不過,北京表態並不意味其會在短時間內強硬反制。不同於貿易戰中動用的「關稅武器」各國皆有,可以迅速對標徵收,北京一直以「不干涉他國內政」為外交原則,面對一個「干涉中國內政」的法律,很難找到報復目標。

另一方面,北京亦深知美國國會內的「政治正確」同行政部門「務實作風」間的距離。以台灣問題為例,儘管國會通過多項「親台法案」,但行政部門政策變化卻不大。如今美國這份講究「政治正確」、措辭嚴厲的法案本身並沒有實質影響,中國方面以「政治正確」、措辭嚴厲的表態回覆,便是對等反制。而當美國各政府機構以此法案為法律基礎,推出如凍結資產、限制簽證、撤銷香港「獨立關稅區」待遇等實際措施時,北京才會以更具實際意義的方式反擊。

全國人大外事委批評法案是公然插手香港事務,粗暴干涉中國內政。(VCG)

面對緊張局勢,不少人擔心中美正進行的貿易談判會否受阻礙。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上周二便表示「總統已明確說明,如果香港發生任何暴力行為,或這一問題沒有得到妥善且人道的對待,美國將很難與中國達成任何協議」。

但北京方面在上周四(11月21日)的聲明卻明確回應外界猜測,商務部發言人高峰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美雙方經貿團隊將緊密保持密切溝通……」明確表示了中方不願將《人權法》同經貿談判捆綁的態度。而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同日的答記者問亦頗值得玩味,被問及《人權法》會否影響中美經貿磋商進程時,耿爽一面開重炮警告「我們正告美方認清形勢,懸崖勒馬,不得將該案簽署成法」,緊接着又語氣溫和表示「我們希望美方能同中方相向而行,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找到解決(貿易爭端)問題的辦法」。可見,北京在處理對美關係時仍維持就事論事的態度,將美國涉港問題和中美談判分割處理,依舊且一直會是北京的思路。

中美關係正處「危險平衡」

特朗普上台之後,從最早的關稅戰,到針對中興、華為的科技戰,從孟晚舟被捕事件,到如今《人權法》風波,中美兩國已交手多次,對彼此「需求」也多了不少了解。或許特朗普身邊真的聚集了一批「希望解決中美貿易逆差」,或是「旨在極力打壓中國」的幕僚,但特朗普卻似乎沒有「中心思想」,或求達成協議以為其提供可誇耀資本,或求力挺香港而獲得保守派選民擁護,如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成績、資源及工具打贏2020年總統大選,是他的核心訴求。

距2020大選未滿一年,特朗普民調仍在低位徘徊。(AP)

自特朗普向中國加徵關稅以來,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實際影響有限,對中國國民的心理影響也已逐步消散,北京就更沒有同華府「速戰速決」的必要。

有人提議北京應拖至2020大選後再「靜觀其變」,但中國卻在談判過程中,相繼在購買農產品、分階段達成協議上讓步,這都證明北京在貿易談判中似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並非執着於談判中獲得多少具體利益,換取兩國撤回多少關稅,而是希望借着協議的簽署以營造共識,避免美國對華鷹派進一步坐大,從而維持中美關係及中國外部環境之穩定,為國內持續的經濟發展與改革創造良好條件。

中美訴求的相通之處,令兩國雖在表面上時有衝突,卻能維持密切溝通。當然,這樣的局面並不代表北京會在處理對美關係時「一讓到底」。在貿易談判中,北京不可能接受有辱國格的監督機制,亦不可能放棄自身工業和科技發展計劃;同理,北京也絕不會接受美方以香港問題作為談判籌碼。政治永遠充滿偶然,倘若任意一方的鷹派勢力持續坐大,都可能令中美關係失衡。這也該成為兩國政治家心中長鳴的警鐘。

上文刊登於第190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1月26日)《《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通過 中美關係不會因此「攬炒」》。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