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特色的經濟窘境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2020年,庚子年。120年前的上一個庚子年時,滿清中國與各發達國家吵得不可開交,最終上演了悲壯的「庚子國難」。120年後的今天,又一場災難上演,只不過這次承擔該災難的,不僅是中國,更是全世界。

前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主攻的是武漢、湖北,而後病毒迅速開闢其他戰場,東亞的韓國、日本,中亞的伊朗,歐洲的意大利、西班牙、德國、法國,乃至如今的美國、加拿大、巴西、印度,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倖免。

這場戰爭是全方位的,醫生抗疫是戰鬥,物資供應是戰鬥,居家隔離是戰鬥,商鋪停業也是戰鬥。這是一場醫療戰,一場保障戰,一場心理戰,也是一場經濟戰。病毒帶給人的健康威脅是最直觀的,但待得人們從這種最直觀的恐慌中冷靜下來,便需要應對更為棘手的經濟問題。

而在各國當中,美國的經濟問題又尤為特殊,這不僅令美國面對巨大的復產復工壓力,也令美國的疫情尤為令人擔心。

4月6日,周一,晚高峰時段,洛杉磯主幹道Figueroa大街及110高速公路車流稀疏。(Getty)

美股幻象的本質

3月期間美國股市的動蕩是罕見,甚至前所未見的。3月9日、12日、16日和18日的四次熔斷,將特朗普(Donald Trump)上任以來的「股市戰績」全部抹平。美國投資大亨、89歲的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說「我活了89年也沒見過這種場面」。

不過事實上,美國股市的下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預期之中。意料之外的自然是這場新冠疫情,且其烈度、規模,以及在各國尤其是在歐美發達國家所造成的傷亡及影響,遠甚於各界的預估。預期之中的則是美股必然要遭遇崩盤,新冠肺炎疫情只是那點燃煤氣的火苗。

過去一兩年美股的繁榮,是貨幣「洪水」和華爾街的貪婪所堆砌出來的幻象,美國實體經濟的基本盤根本不足以支撐高企的股指。事實上,疫情發生前,美國經濟已處於下行周期中,許多先行經濟指標都已亮起紅燈。

↓↓↓請點擊圖輯,查閱美國各州長抗疫表現:

+4

從2008年到2018年,美國基礎貨幣增加了6.2萬億美元,累計增幅為76%。可是同時間裏,美國近十年來的通脹率皆控制在4%以內,大部分時間徘徊在2%左右。增發的錢都流到了哪裏?答案是都流回了股市。

從2009年3月9日到2020年2月最高點,美國三大股指道瓊斯工業指數、標準普爾500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分別上漲359.13%、408.93%和677.36%,道指最高已經接近30,000點,漲幅均遠遠高於同期貨幣增速,根本到了一個「高不可攀」的位置;同期國債規模從10萬億美元漲到24萬億美元,累計漲幅達119%,超過基礎貨幣增速。

由此表明,增發的基礎貨幣大量流向了股票和債券市場,導致這兩個市場泡沫非常集中。當美國貨幣政策持續放水,企業便一再進行債務融資,發行債務工具回購股票,使得原本價值有限的企業經歷嚴重的資產泡沫。僅以2019年來講,美股整體上漲幅度達到30%左右,期間還伴隨美聯儲降息與逆回購等擴大流動性的市場操作,資產泡沫的風險可想而知。

這才是美國股市幻象的實質。

在新冠肺炎疫情誘因影響下,美股3月上旬四度觸發熔斷機制。(新華社)

為何這次危機迥異於往例

面對當下高度混亂的金融市場,美聯儲(Fed)緊急將聯邦基金利率區間降到0至-0.25%,開啟無限量的量化寬鬆(QE)大門,啟動「商業票據融資機制」(CPFF),為企業提供「無抵押品」的短期流動性,與韓國、澳洲、巴西等9國簽署貨幣互換協定,以「鄉鎮(Main Street)商業貸款項目」支撐中小型企業貸款,為確保市場運行和貨幣政策傳導,不限量按需買入美債和MBS……

這些都是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曾使用的方法,甚至力度和決心都遠甚於當年。可是,這或許解決不了今天的問題。

與以往傳統金融危機不同的是,當前的市場波動的根源是病毒大流行,且危害程度百年不遇。疫情所造成的衝擊主要是在需求側。隨着多國先後宣佈進入緊急狀態,愈來愈多的國家關閉邊境或擴大入境限制,多國呼籲民眾限制社交活動,餐廳、大量酒吧暫停營業,許多購物中心、城市街道空無一人,大型體育賽事宣佈推遲舉行……疫情導致人們的社交活動幾乎停止。漸漸地,市場開始變得蕭條,並不是因為沒錢,而是因為找不到供貨商、沒有貨物可賣。

當下,各國都在推行寬鬆的貨幣政策,這可以緩解經濟壓力,其目的是讓人渡過難關,但對「抗疫」本身沒有作用。只要疫情得不到控制,生產、消費活動不能正常進行,再多的貨幣刺激都無法改變這種情況;要想提振經濟,就必須復工。特朗普之所以在3月底講出「復活節就復工」這種話,也是因為這樣。

但若頂着病毒復工,則將面臨大規模傳染,且新冠病毒重症率約為20%,死亡率約為3%,放任不管則將造成大量醫療擠兌和死亡。這是無法忽視的。

這也就是說,各國必須先打贏「抗疫之戰」,再着手復產復工。各國也必須承受「抗疫之戰」期間的經濟代價。因此,這次經濟危機與2008年乃至以往的經濟危機是不同的,「救市」僅能暫時止痛,卻無法解決危機。而在這場危機當中,美國所承受的代價也遠大於其他主要國家。

4月6日,數位洛杉磯青年在一個街道口為來往私家車洗刷擋風玻璃,賺取散錢。(Getty)

美國所獨有的問題

美國經濟正常運轉的必備因素是低失業率和勞動市場的高流動性,只有確保人們有持續不斷的收入和開銷,才可維持信貸體系的運轉。長期以來,美國政府可以通過寬鬆的貨幣政策為企業注入資本,確保市場有持續不斷的工作機會。

美國經濟總量的80%都是服務業,且零售、餐飲、旅遊等服務業員工多數以工時計薪。一旦遭遇當下這種大規模失業,未失業的人也需居家辦公的情況,美國勞動市場的流動性就被凍結了。工薪階層不再有工作收入,繼而不再有開銷,而那些有資產的人又大多將資產配置到金融資產,其中有一半是股票和基金,因此美股暴跌會造成居民財富大幅縮水,進而拖累消費和投資。

此時,美國又缺乏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中國等國的公共社會保障機制,那麼美國便步入了一個束手無措的地步,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3月30日,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網站刊登布朗大學教授Mark Blyth「美國經濟在新冠病毒面前尤其脆弱」一文,表示美國經濟的結構導致美國就是不能完全停工,否則便會對自己造成巨大傷害,相對於其他國家在疫情期間加大對公共社會保障機制的投入,美國模式被設計為通過薪資和就業來消化經濟危機的衝擊。所以,一旦政治領袖們意識到,從流行病學的角度考慮最正確的應對方式是將經濟「冬眠數月」,美國領袖們就立刻開始尋找其他選項。

對此,特朗普講出了「重啟經濟」的話,可是,當重啟經濟意味着大量人染病,大量人重症,大量人死亡,又如何重啟?或許有個別政客重視經濟多過人命,但人們也不傻。現在即使是最「佛系」的美國人,也已開始保命。

以近期生意大幅拓展的電商巨頭亞馬遜(Amazon)為例,截至3月6日,亞馬遜在全美50多個倉庫被爆出現新冠感染,位於紐約州Staten Island的倉庫(超過5,000員工)自3月24日確診首例病患後,現已確診26人,卻依舊未停業,從而引發兩次抗議。抗議員工怒斥亞馬遜,「這是沾滿鮮血的錢(blood money), 我們不應該冒着感染新冠風險來工作」。

可是,對美國而言,除了盡快復工,又有甚麽其他選項呢?因病毒而死,或是因經濟崩潰而亡,這個各國都在面臨的問題,在被擺到美國面前時,額外突兀,尤其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