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不會交戰 衝突亦不會停止 中國需做好兩手準備

撰文:蘇天澤
出版:更新:

關於中印邊境局勢,近來有兩種看似矛盾的消息不斷傳出。

一種消息來自中印兩國政府高層,都表示將「致力於和平解決目前的局勢」。一種消息來自邊境前線,今年5月以來已經發生多起對峙或衝突事件,中印雙方似乎都在加強邊境對峙地區的軍力部署,為可能的檫槍走火做好準備。

一方面高層宣示「和平」,一方面邊境前線摩擦不斷。矛盾信息的背後凸顯的是,如今中印關係的複雜與雙方邊境局勢的風險。

中印邊境紛爭摩擦不斷

從今年5月份中印邊境出現對峙事件開始,局勢一度趨於緊張,其中6月15日爆發的衝突更是造成兩國自1975年以來首次人員傷亡。後來隨着中印進行五次軍長級談判後,達成了多項和平共識,邊境局勢才得以趨於緩和。

原本人們以為此次中印邊境對峙已經接近落幕,但8月底中印邊境地區又傳出新消息。8月31日印度國防部突然釋出了一份中印兩軍最新對峙的通報,稱已挫敗了解放軍的一次「突然襲擊」。而當晚中國解放軍西部戰區發表聲明,稱「印軍破壞前期雙方多層級會談會晤達成的共識,在班公湖南岸、熱欽山口附近再次非法越線佔控」。在中印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過去兩個半月後,中印邊境局勢再度緊張。

中印邊境局勢仍處在不穩定狀態,圖為2020年9月15日,印度軍隊向中印邊境運送大量彈藥、物資。(Reuters)

與6月中旬的加勒萬河谷對峙不同,此次對峙事件沒有發生嚴重的肢體衝突,除了9月7日的鳴槍事件之外,雙方的舉動總體還算比較克制,應該是汲取了此前衝突的教訓。在6月15日加勒萬河谷激烈的肢體衝突中,中印雙方都有人員傷亡,說明了此次對峙事件的嚴重、複雜及其不可鬆懈的風險。

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發生後,中印軍方舉行了五次會談,令加勒萬河谷地區的對峙基本得到冷卻。但班公湖地區的對峙仍處在持續角力中,兩國這周也在為此進行第六輪軍長級對談。

或因印度國內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其多黨制體制下反對派對其領導者的批評和不滿更容易誇大問題,再加上政府對轉移民眾對嚴峻疫情和經濟形勢的需要,印度方面一直表現出強硬的姿態。甚至,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後,不惜違背中印在1996年簽署的《關於在中印邊境實控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允許印軍在特殊情況下開槍。

不過,強硬並非印方態度的全貌。以外交體系和領導人層級為代表,中印兩國持續保持着理性接觸,中印邊境此輪對峙仍可能像2017年的洞朗對峙一樣和平落幕。

9月10日中國外長王毅和印度外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在莫斯科舉行了會晤,雙方「坦誠和建設性地討論了中印邊境形勢及中印關係」,達成五點共識,也即「維護兩國領導人確定的中印關係大局」,「恪守現有邊境事務協議和規定」,「避免採取任何可能使事態升級的行動」,「兩國邊防部隊應該繼續對話,儘快脱離接觸」,「繼續開展中印邊境事務磋商,加快完成新的建立互信措施」。

9月15日印度國防部長辛格(Rajnath Singh)在議會表示,要用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翌日,9月1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再次表達了維護中印邊境和平穩定的態度。在此背景下,中印雙方在9月21日開啟了第六輪軍長級會談。

不難看出,中印高層都有通過協商、對話解決當前邊境紛爭的主觀意願。

2020年9月15日,印軍和解放軍在班公湖南岸對峙一線景象曝光。(微博@南海的浪濤)

風險將長期存在 中國需做兩手準備

在中印都表達追求和平的同時,另一種情況同樣值得關注。據英國路透社9月15日報道,從騾子到大型運輸機,印軍啟動了整個後勤網絡,已經向「拉達克地區」(Ladakh)運送了超過15萬噸的物資,其中包括大量彈藥、裝備、燃料、冬季物資和食品。面對青藏高原冬季的嚴寒,顯然印軍在做更充分的長期對峙準備。

此輪中印邊境摩擦發生4個多月來,印度不斷向邊境對峙地區增兵,據印度媒體報道,現在部署在「拉達克地區」的印軍已經有20萬。另外,印度在中印邊境前線的空軍基地部署了蘇-30MKI、米格-29、幻影-2000戰鬥機,並加緊部署先進的「陣風」戰機,以應對中國可能的軍事威脅。面對印度的軍事行動,中方也採取了對應的措施,向邊境地區增兵數萬,並且將轟-6轟炸機部署在「拉達克地區」附近。

冷靜地講,類似過去數月所出現的摩擦與衝突或許會不可避免地間隙性出現,但戰爭則一定是一個由高層定奪的決定。縱使在中美博弈正日趨嚴峻的當下,美國希望看到印度更主動地與中國發生衝突;縱使印度國內疫情、經濟皆困難重重,以至於新德里方面會時而默許危機在可控範圍內爆發,舒緩國內政治壓力——但在目前局勢下,無論是中國還是印度,都不可能令自己陷入一場與對方的戰爭。

短期與長期的兩項工作

即便如此,中國在堅持不打第一槍的同時,也需要加強自身對邊境的軍事控制能力。畢竟,以戰止戰歷來是維護國家利益的理性選擇。只要讓新德里深切感受到中國軍力的壓力,才能令新德里做出更理性的政治決定。

基於歷史和地理原因,對南亞維持絕對掌控力是印度必然的戰略目標。從蠶食藏南地區、吞併錫金,對周邊國家的政治干涉,都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近幾年來,印度經濟崛起,2019年GDP總量首次超過英國,都為其地緣崛起提供了更多動能。而中印邊境線綿長,東段、中段、西段未解決主權爭議的地域遼闊、地勢複雜,紛爭必然會長期存在,間歇性爆發。

與此同時,1962年與中國的交戰為印度留下了深刻的陰影,國民對中國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然而中國也是印度最大的鄰國,印度發展也需要中國的支持、合作與投資。兩國又皆需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在國際社會為發展中國家維繫應有的權益。

是以,面對中印邊境紛爭,中國應該做好防範短期戰爭風險與管控兩國長期矛盾的兩手準備。短期將戰爭風險降到最低,長期有效管控矛盾,且同時保持克制和理性,維持中印關係穩定發展的大局。印度不是中國的敵人,中國也不能讓印度成為自己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