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有話說】美國大選2020:選舉結果會否影響台海局勢?

撰文:蕭予 戴侖
出版:更新:

2020年美國大選結果將於香港時間明天(11月4日)陸續出爐。民主黨候選人拜登(Joe Biden)對上抗疫不力的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在對外關係上,特朗普將疫情歸咎於中國的策略,進一步惡化了中美關係。2016年的大選結果是否還有可能重現?若拜登當選,他將面臨一個怎樣的美國和世界?圍繞以上問題,《香港01》專訪了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主任陳琪。此為第三篇。

01:美台關係近來逐漸升温,美國一週內宣布兩次對台軍售,此前美國衛生部長和副國務卿出訪台灣,更是引起大陸方面強烈不滿,為表示反制 ,大陸在台海地區連續舉辦多次軍演。當前局面看起來,似乎佈滿了戰爭的烏雲。有台灣學者甚至稱兩岸已經進入了「準戰爭狀態」,武統的概率不斷攀升,對此你怎麼看?

陳琪:美國當前提升與台灣官方關係的傾向很明顯,衛生部長和副國務卿相繼訪台,都突破了美台非官方關係的重要限制和慣例,這是大陸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大陸必須做出反應,文攻方面就是外交的抗議譴責,批評美國破壞台海兩岸穩定以及蔡英文政府挾洋自重的抱大腿行徑。

一系列的軍演是「武衛」,包括南北端的繞島軍演、登島演習、跨越台海中線等等,我認為這些都是必然要做出的反應,至於會不會有戰爭的風險,我認為可能性不大。大陸原來有一個說法叫做「紅線」(red line),後續有學者提出「紅色區域」(red area)的概念。之所以紅線變成紅色區域,是因為大陸不願意輕易開啟戰爭,除非出現了絕對不能接受的事件,比如台灣公開宣布獨立,或許是美台建立外交關係。這之間的政策靈活性還是存在的。

總的來看,台灣作為一枚棋子,在美國眼中的地位提升了,台灣是中美戰略對抗的一個體現,也因此台海局勢的穩定性不斷增加,而目前中美雙方如何表現出讓台海局勢降温的意願,值得關注。

對於特朗普而言,在任期的最後期限,派官員訪問台灣,在測試大陸的忍耐度,激起大陸的憤怒,挑起中美之間的矛盾,一廂情願地認為這一切沒有什麼風險,但實際上導致台海的軍備競賽非常具有挑釁性和破壞性。

特朗普顯然不想控制局勢,至於拜登若上台會不會這麼做,現在還看不清楚,拜登政府基本會由建制派組成,他們知道台海安全的敏感性,清楚台海局勢失控的後果。至於從現在到明年1月20日這段時間,台海局勢會不會降温,我目前看不到可能性。

01:有判斷認為,兩岸統一的主動權在北京,但戰爭的選擇權在台灣。在台灣島內,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主流聲音都認為「無論怎麼樣,大陸都不會打過來」。這從北京的角度來看,是嚴重的誤判。習近平曾強調,台灣問題不能一代一代拖下去,如果台灣加速遠離大陸,那麼大陸不會一直將「武統」的選項鎖在工具箱裏。

陳琪:拜登的那些建制派閣員可能非常清楚在台海問題上,一旦失控,美國捲入衝突的巨大風險。但是現在,特朗普要與中國大陸進行所謂的戰略競爭,就必須使用台灣這張牌。從避免非有意的軍事衝突而言,可能也會有人認為,中美雙方需要進行一些信心建設來管控台海危機局勢。

但這種聲音會成為主流嗎?很難說,因為眼下中美之間在戰略問題上沒有任何對話,雙方的軍事交流機制也不順暢,唯一還管用的可能是海上意外相遇規則,這有助於避免兩軍誤判而引發衝突升級。

但是真正戰略上協調矛盾的機制,是缺位的。所以特朗普若連任失敗,在明年1月20日之前,中美就台海局勢舉行戰略性對話的可能性並不大。最大的可能性是,眼下的緊張局面和相互威懾政策繼續維持,從而台海只能是某種消極的冷和平狀態。

01:美國其實一直沒有在「爆發戰爭時是否協防台灣」這個問題上明確表態,也就是一直採取「模糊戰略」,在當前的局勢下,台灣這顆棋子對於美國的重要性上升,美國也有一些媒體和學者呼籲總統候選人在這個問題上表態,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增加大陸武統台灣的成本」。對此你怎麼看?美國會選擇戰略清晰嗎?

陳琪:現在確實有這樣的爭論,主張大陸對台制獨戰略要更清晰,美國協防颱灣的戰略也要進一步清晰。我認為這種建議未必是決策者所樂於見到的,因為這種政策一旦清晰,也就意味着決策壓力增加了。重要的是,這種清晰的雙重威懾需要中美建立新的共識,以維持現狀。

目前中美在台海問題上無法有效溝通,戰略互信和共識嚴重缺失,導致台海局勢降温的意願是完全沒有的。美國在戰略清晰的問題上出現了一些說法,但這還只限於一些學界的討論。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實行了多年,自認為很成功,不太存在驟然改變的動力。

更何況,特朗普政府本就想刺激中國大陸,不然無法解釋他何以派遣衛生部長和副國務卿到訪台灣。目前,中美還在相互出牌,看不到特朗普政府要管控局勢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