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2+2|解碼中國外交文化重大轉折

撰文:郭茂辰
出版:更新:

3月19日,中美兩國官員結束了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舉行的為期兩天的高層對話。但雙方在禮節性開幕致辭環節的罕見針鋒相對,背後所傳達的深意,至今仍引起國際媒體的廣泛討論。
事實上,這場中美強硬對嗆的硝煙,在3月18日中美高層對話前夕就已有預兆。美方在會談前幾天,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首訪日本、韓國,針對和警示中國的意味濃厚,多番矛頭指向中國。

在中美阿拉斯加高層對話前一天,美國以中國修改香港選舉制度為名,宣布制裁24名中國內地和香港官員。一連串行為都已深深地刺激到北京。到3月18日美方又在開幕致辭環節,以強硬語氣指責和批評被中國視為內政與核心利益的香港、新疆和台灣事務時,這場直球對決已不可避免。

3月18日,中美外交高級官員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進行首輪會面。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左)以及中共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右)在內的中國代表抵達庫克船長酒店(Captain Cook Hotel)。(AP)

主管外交的中共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在發言中強硬反駁稱,「與中國打交道,就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進行」,「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他認為,美中曾經有過對抗,但對抗對美國並沒有好處,「我們中國是挺得過來的」,「你們沒有資格在中國面前說,你們從實力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同樣強硬反駁稱,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老毛病要改一改了」。

值得注意的是,楊潔篪和王毅的發言時間都遠超美國外交官,語氣強硬且更有針對性,顯然有備而來。某種意義上來說,阿拉斯加中美會談之所以火藥味濃厚,除了因為美方堅持一貫指責中國的做法,更是因為中方決定主動出擊,意在給華盛頓方面再次敲響警鐘,表達對近來美方一連串對華動作的不滿。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既是一次平視外交,又類似於毛澤東當年說的「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某種程度上宣告中國外交文化的重大轉變,即會更多地採用主動出擊的形式。

不過也應看到,儘管中美雙方最高級別的外交官在會談開始爆發的爭吵引起外界對未來兩國關係走向感到擔憂。然而,從會談結束時雙方作出「坦率」「建設性」,甚至是「有益的」和「達到了目的」等評價觀察,中間跨越之大超出人們的想象。有美國媒體以《拜登先生,不要再對中國說狠話了》呼籲拜登(Joe Biden)新政府重新建立中美互信。這次對話將對兩國關係產生何種影響此時評斷雖為時尚早,但作為開端,只要兩國保持溝通就能夠避免誤判,這對穩定雙邊關係不失為一個利好消息。

而以歷史的縱深觀察,面對中美力量消長背後所牽動的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質變,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讓這場會談更具深意。

對華盛頓方面而言,儘管反對中美對抗,始終為中美合作對話預留迴旋空間,但在兩黨普遍警惕中國的情勢下,美國對華政策已難回頭,將中國定義為最嚴峻競爭對手,展現強硬幾乎不可避免。今天中國無論繼續隱忍,還是保持強硬,都難以改變美國對華政策基調。

在這種情勢下,面對中國國力持續崛起,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推動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過去四年特朗普(Donald Trump)施政對於美國民主形象、制度公信力、國際地位的深重傷害,也讓中國社會越來越可以充分自信平視美國,一部分人動輒仰視美國、將西方價值奉為圭臬的情況勢必有所改觀。正如在不久前中國「兩會」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就曾表示,今天中國的「70後、80後、90後、00後,他們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也不像我們當年那麼『土』了。」

對此,中國國觀智庫副總裁兼國際軍事行動法中心主任田士臣稱,阿拉斯加的外交交鋒表明中國外交文化的重大轉折。他說:「這也標誌着中國外交文化經過近年來調整後的轉型升級,趨向於更加務實、高效和以結果為導向,從見招拆招、被動應對轉變為以我為主、主動塑造。」他還認為:「中國外交文化轉型是適應外部安全環境不斷變化自我調適糾偏的結果,這種轉型不是為了對外示強或稱霸。」

當然,鑑於中國政治一直以來的特點,今次阿拉斯加針鋒相對所折射出來的中國外交文化重大轉折,並非是對過往文化的簡單揚棄,而只是會比過去更加註重以我為主、主動塑造。畢竟,外交風格、形式、手段都是服務於外交目標,只要能夠達到目的,中國外交未來還是會視乎情況運用不同方法。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內核都是和而不同、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今次中美對談更多體現在風格、形式、方法而非文化內核。但無論如何可以預料,今後世界將要面對一個日益運用平視外交的中國,類似的火爆場面還會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