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艦動態出入長江口 美軍的游擊戰略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4月7日,美艦「麥凱恩」號穿過了台灣海峽,這是美艦「馬斯廷」號3日出現在長江口後,美軍在西太平洋的又一重要動向。此前,美「羅斯福」航母戰鬥羣已在2021年度三次進入南海,美軍還在3月中旬向日本增調了6架用於空戰的F-22戰鬥機,有觀察家稱美軍此舉為「游擊戰」,按美軍官方口徑,這都是其「動態部署」(DFE)規劃的一部分。

DFE是美國前防長馬蒂斯(Jim Mattis)將軍在2018年的《美國國防戰略》中談及的規劃。該規劃展示了美國奧巴馬(Barack Obama)、特朗普(Donald Trump)、拜登(Joe Biden)三朝從「亞太」到「印太」具體戰略的延續。

美軍一直在研究應對中、俄的長期規劃。馬蒂斯為首的美軍高層也把全球部署和任務執行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視為研究重點。在2018年5月到11月間,美軍根據長期調動「杜魯門」號航母戰鬥羣的經驗,草擬了DFE的初步規劃,即確定戰略目標,根據當前裝備,使用現有部隊,動態配置戰略資源,主動塑造戰略環境,確保長期的戰備狀態,並隨時應對突發事件。

+3

事實上,美軍2018年已經在東海到南海派出「列根」號航母編隊執行過類似行動,但美艦在東海及南海的「警戒巡航任務」不到兩個月,其中還包含「列根」號停靠香港訪問等內容。其成效因此不顯。

隨着中國的東風-21D和東風-26兩種射程在3,000到5,000公里間的中程彈道導彈投入現役,這種最遠距離可覆蓋「第二島鏈」的戰略武器的出現,讓美軍發現此前針對西太平洋一線的「持續轟炸機進駐任務」(CBP)成了戰略資源的堆積。美軍在2020年4月最終撤走在關島的B-52轟炸機機羣,蘭德公司認為,此舉系美軍啓用DFE的標誌。美國海軍「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羣也在當年3月下旬開始在南海的行動。

中國向南海發射過包括東風-21D和東風-26兩種導彈,此舉也展示了北京的拒止能力:

+2

「羅斯福」號雖因艦上新冠疫情失去戰鬥力,到當年8月,美軍又調動「列根」號航母戰鬥羣前往東海、南海一線,並與日方配合,「對中方實施高頻度抵近偵察,舉行針對性極強的軍事演習」。至此,美方已將此前在北大西洋針對俄羅斯的經驗部分搬到東海,美軍在西太平洋一線對中方部署採取DFE方式也成為長期趨勢。

當然,美軍的DFE部署的「動態」在亞太一線的表現可能令「盟友」憂慮。由於美國放棄了持續16年的CBP方案,結束了以關島為中心實施快速打擊,擴大威懾能力的可能,美國對「盟友」的安全承諾似乎要打些折扣。美方此後便多次調動轟炸機或戰鬥機機隊前往日本或關島。到2021年3月17日,在美日「2+2」會晤後,美軍還向駐日美軍岩國基地調動一隊F-22戰鬥機,以此展示美軍並非收縮撤離,而是可以隨時調度,以兑現對「盟友」的承諾。

此外,DFE部署的核心在於第一時間向熱點地帶派出一支短小精幹的戰鬥隊,以兵力快速多變的部署阻止衝突,讓對手陷入混亂和癱瘓,使其成為局部紛爭中的有力工具。這種模式對小國也許會取得較好的威懾效果。但對於其2018年後瞄準的中俄兩國來説可能就另當別論:在歐洲,面對邊境地區屯有重兵的俄羅斯,小規模重點打擊的威懾是有限度;在遠東,美軍航母戰鬥羣的動態部署也很難實現「不期而至」,反而只會讓對手愈發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