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少女批中國污染 背後事實不容忽視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自從中美公布各自的減排目標後,尤其在4月份白宮舉辦氣候峯會後,中美圍繞氣候變化的政治博弈就已經開始。雙方在今年聯合國氣候大會之前,都會做一些工作,包括更多輿論宣傳與施壓。5月6日,由美國前政府高官組建的智庫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發布了一份報告,稱中國年度温室氣體排放量已經超過發達國家的總和。

這一結論被美國和歐洲媒體廣泛報道和引述。瑞典「環保少女」通貝里(Greta Thunberg)甚至藉該報告質疑是否應當將中國視為發展中國家。她在Twitter附和這一報告稱,中國需要做出改變,否則無法解決全球氣候危機。

西方對華「氣候」輿論攻勢

根據榮鼎集團的報告,2019年,中國碳排放量佔全球碳排放總和的27%,超過美國(11%)和印度(6.6%)。報告稱,中國的排放量近30年增長了2倍多。但是,該報告同樣指出,2019年,中國人均碳排放量約為10.1噸,低於美國的17.6噸。也就是説,雖然14億人口的中國過去20年人均碳排放量增加了2倍,但仍然低於發達國家人均水平。

這恰好是通貝里所忽視的內容,也是西方很多「通貝里們」存在的認識盲區,或者故意忽視的內容。

2021年4月22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東廳主持線上氣候領導人峯會,以此掌控氣候問題上的領導權。(AP)

從歷史和發展的視角看,中國製造的環境垃圾遠比西方少。中國仍遠未超過發達國家自1750年以來對温室效應的歷史貢獻。而且,有分析稱,西方消費的很多東西都是在中國生產的,這些温室氣體排放量也被計算到了中國的身上。

而且,早在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主持的氣候峯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承諾,在2025年前嚴格限制煤炭消費的增長,在2030年前使其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峯值,並從2030年開始逐步減少煤炭消費,並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前,中國的能源供應約60%依賴煤炭。

今日中國非十年前中國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個百年來積累的問題,需要全球各個國家協作應對。中國自從致力於應對氣候變化,開展節能減排以來,已經取得一些飛躍性的進展。和美國在氣候問題上的搖擺與失信不同,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更為積極主動,且恪守承諾。

自1994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再到2015年的《巴黎協定》,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姿態已經由被動參與轉變為積極參與。

在2009年的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與美國激辯、拒絕讓步的那個中國,已經不同於2015年通過多邊外交促成《巴黎協定》的那個中國。隨着全球氣候治理被寫入中國憲法和政策文件,現在的中國已經由積極參與者轉變為積極的引領者。

2020年12月1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峯會上通過視頻發表講話,宣佈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新華社)

早在拜登勝選後上台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已捷足先登,在2020年氣候雄心峯會上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這都凸顯出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觀意願和主動意識。

從將生態文明寫入「十三五」規劃,到「十四五」規劃當中應對氣候變化的能源和電力專項計劃,再到將堅持遵守《巴黎協定》承諾和「兩個一百年目標」對接,都可以看出,習近平政府已經將應對氣候變化當做一個戰略工程。2018年,中國還專門成立了生態環境部,保持和外交部在氣候問題上的緊密協調。

短短十年發生身份轉變,並非外界壓力所致,更非美國逼着減排,而是中國根據內外需求及環境變化做出的戰略調整。

一方面,中國民眾對環境和空氣質量的要求以及對生活幸福感的追求都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在中國官方看來,社會發展、環境治理、經濟增長和氣候變化息息相關,應對氣候變化也是國家治理的過程。因此,兑現相關承諾也符合中國國內的發展需要。

預計今年11月的聯合國格拉斯哥氣候大會之前,西方政客、環保少女通貝里以及其背後的公關團隊仍會藉機將氣候或環保議題政治化,對中國開展新的雙標化的輿論和政治施壓。但無論如何,中國出於自身發展及全球利益考量,仍會按已有節奏和佈局兑現自己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