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謀劃對華特別工作組 拜登的產業鏈脱鈎夢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6月8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繼發布行政令,禁止美國人投資特定中國企業後,又宣布將針對中國成立新的「突擊工作組」(strike force),以打擊美國認定的「不公平的貿易行為」。這一針對供應鏈的組織將由美國貿易代表戴琦(Katherine Tai)親自統領,其中很多措施將指向中國。

拜登此舉是其政策的延續。他曾在2021年2月簽署行政令,要求聯邦政府相關部門在半導體、電動汽車用電池、稀土、藥品等4個領域的關鍵供應鏈在百日內提交報告。這項行政命令還涵蓋了對國防、公共衞生、通信技術、交通、能源和食品生產等領域供應鏈的審查。最終報告已在6月初公布。

2021年2月25日,戴琦在美國國會出席參議院財政委員會聽證會。在此期間,拜登當局也制定了在半導體等領域採取措施的方案。(路透社)

行政命令透露的信息還顯示,美國希望與日本、韓國以及台北等地合作,加快建設晶片和其他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產品的供應鏈,並建議美國應加強與美日印澳四國和七國集團的多邊外交,以此解決美國產業基礎的空心化問題,減少對「某個國家」的過度依賴。

按該方案,美方首先寄希望於國會通過向半導體開發和生產投入500億美元法案,讓台積電(TSMC)等企業在美國建廠——相關法案亦於6月8日被收納在《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中,在參議院獲得通過。其次,美國能源部也會放出至少170億美元貸款,推動美國汽車巨頭福特公司與韓國SK公司合作建廠。至於美國處於劣勢的稀土產業,它也有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DFC)的投資,而藥品問題,亦可借「政府和企業的共同體」共同解決。

近年來,中美雙方都在半導體產業上加大投入:

很顯然,這一思路呈現的遠景的確包含了重建美國製造業的目標,也與3月31日時美國公布的「2萬億美元就業計劃」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吻合。這其中就包括流入基建項目的13,601 億美元、流入製造業的5,800億美元。該方案名義上可為美國人提供更多工作機會,提高美國在前沿上的競爭力。它此後融入了拜登6萬億美元的預算案,併成為美國兩黨爭吵的焦點。

必須承認,當拜登也像其前任一樣,以振興美國製造業為號召時,這一口號與措施似乎就顯得有的放矢起來。即便這一套措施的核心似乎都落在放債、放款以及投資上。但就當前國際產業鏈的格局來説,拜登期待美國帶回國內的四個產業多少都有些難度。其中,半導體這一產業的格局最為突出。

就美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半導體產業的態度來説,其集中發力高利潤產業、將低廉生產環節遷移到其他國家的態度,決定了美國本土的工作集中在邏輯晶片設計和關鍵軟件工具等核心技術環節,其在全球半導體生產總量中所佔的比例在2020年已降至12.5%。由於美國當今對半導體、晶片等技術的急迫態度並非真正來源於「技術卡脖子」,而是在於因中美科技戰、新冠疫情等客觀因素造成的汽車晶片荒,這導致美國的長期投資對於當下的短期危機意義有限。

畢竟,美國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的現狀與20世紀80年代後美國轉向金融立國,推行「去工業化」有關。大量的中低端製造業向勞動力更加廉價的國家轉移。隨着美國贏得冷戰,並憑藉跨國公司的崛起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美國製造業向低成本國家轉移的進程已經很難逆轉。

信息革命後的美國不斷進行從傳統制造業到高端製造業、從製造業到服務業的產業置換;在具體工業門類內部,美國繼續借助產業鏈國際化脱離生產,將工廠轉移或產品服務外包,僅在美國保留研發和運營人才。這導致當今美國系列社會問題,包括貧富差距、地域矛盾、右翼民粹運動興起,都是製造業空心化的長期後果顯現。但它也同樣確保了美國的金融霸權,在美國發行的美債對應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GDP)之際,華盛頓也通過金融手段,藉助華爾街而非美國的工廠收割了全球。

美國稀土資源缺乏,工業生產嚴重依賴從中國進口的稀土。圖為美國唯一的稀土礦,位於美國加州的芒廷帕斯稀土礦。(Getty)

很顯然,美國試圖以行政命令而不是市場經濟規律,人為或強行打亂供應鏈的行為,對全球經濟發展有害無益也不現實。從長期來看,全球製造業格局重整是不可逆轉的現象,不會以一國的行政命令而發生改變。拜登當局的脱鈎意向或許也只能造成鉅額放水的實際效果,而這也許就是拜登當局所期待的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