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不利的布林肯從東南亞空手失望而歸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因為隨行記者新冠肺炎核酸檢測呈陽性,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不得不提前結束在東南亞的訪問,在訪問完印尼、馬來西亞後,還尚未來得及訪問泰國,就被迫打道回府,可謂是出師不利。

這次東南亞之旅,美國國務院及布林肯本人為之包裝了很多很動聽的理由,但其實剝開這些華麗的包裝,化繁為簡而言只有一句話:拉攏他國圍堵中國。這是拜登(Joe Biden)政府以中國為中心外交戰略的一部分,和華盛頓改善與歐洲關係,強化與東亞日韓等國的聯繫出於同一個目的。

事實上,在過去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裏,拜登政府都在致力於鞏固與傳統盟友及其它區域國家的關係,一方面他是要對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外交政策作出修正,恢復美國在國際體系中的領導力,另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對付中國崛起。

拜登在一年前競選期間就表示他不會像特朗普那樣在惡化與夥伴關係的同時單獨對付中國,而是會通過強化和盟友的關係來對付中國。

在拜登的努力下,日本、澳洲、加拿大等都先後通過不同方式表態加入美國戰線,一些歐洲國家,如英國、捷克、立陶宛等也越來越表現出明顯的傾向性,歐盟在艱難的搖擺中也將中國定位為競爭對手,中歐在一些領域還互相制裁,在新疆、台灣、香港等領域激烈爭吵,中歐投資協議的審批也被停止。

但同時也必須看到,以德法等為代表的主要歐洲國家和大部分亞洲國家,對拜登政府試圖拉攏他們圍堵中國的做法一直保持距離。尤其東南亞各國,迄今為止還尚未有任何一個國家明確宣示加入美國陣營,與此相反,不久前中國還和歐盟宣布結成了「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布林肯訪問東南亞收穫有限,圖為12月14日,布林肯在印尼首都雅加達出席記者會。(AP)

和特朗普政府對東南亞的疏忽不同,拜登政府在東南亞投注了不少精力,拜登在上任後強化了「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這個概念,並在這個概念掩護下,試圖爭取印太地區國家對中國施壓,從而在地緣上孤立中國。除了拜登本人以視頻方式出席過與東盟國家的峰會,他的執政團隊主要成員如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國務卿布林肯、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等,在一年內也多次出訪相關國家,這次布林肯訪問印尼、馬來西亞也是為了這個目的。

但東盟國家並不願在中美之間站隊。東盟願意看到美國保持在區域的軍事存在,並將自身安全或多或少與美國因素掛鈎,與此同時,他們也已經接受中國作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在區域崛起的現實,希望能處理好與這個身邊巨人的關係,繼續從與中國的交往中獲得經濟與商貿利益。

新加坡的心態可謂是區域國家的集體反映。冷戰時代的新加坡一直是美國在區域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之一,新加坡也採取了一面倒向美國的外交政策。但是現在,李顯龍領導的新加坡政府更願意同時和中美兩國同時保持堅實外交關係,努力避免在中美之間偏向任何一方。一年來,李顯龍已經多次就新加坡及區域國家的願望做過公開表述。

另外還有一些國家,如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還和美國還存在着很難化解的歷史問題。在政府與社會文化層面,這些國家對美國的價值觀與政治意識形態一直抱持不信任態度。對美國願意和他們接近,給他們好處,他們不會拒絕,但要不要和美國一起反對中國,是另一回事。

今年11月22日上午,習近平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並主持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周年紀念峰會,發表題為《命運與共 共建家園》的重要講話。中國東盟正式宣佈建立中國東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新華社)

因為區域經濟一體化,以及中國政府憑藉區位優勢持續強化與區域國家關係的努力,美國想要使區域國家擺脱對中國的依賴會很難成功。舉例來說,美國《紐約時報》就注意到,在印尼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總統任內,中國已成為印尼最大的投資國之一,中國斥資數十億美元在印尼新建高速公路、發電廠以及高鐵線路。印尼約80%的新冠疫苗也來自於中國。

而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泰國、老撾等與中國的經濟聯繫並不比印尼更差。更重要的是,今天的美國已經沒有像冷戰時那麼多資源投向這個區域以削弱或替代中國的經濟影響力。

所以,相對於拜登政府「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的空洞呼籲,絕大部分東盟國家更願意以務實態度處理與中國的關係,更樂意在中美兩個大國之間保持戰略與戰術層面的雙重平衡。

這次布林肯訪問印尼與馬來西亞,雖然與受訪國達成了一些雙邊共識與協議,但拜登政府想要藉此分化他們與中國關係,使這些國家在區域內扮演美國牽制中國工具的想法註定無法成為現實,抱着這一初衷訪問東南亞的布林肯,因此就只能空手失望而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