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機械人也會炒餸 職場自動化等於「全民失業」?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走入內地一間餐廳,廚師、侍應都由機械人擔當,廚房的出品經由名廚把關充當導師,由他們研發不同菜式,在食材調味標準化、烹飪技巧規範化、火候控制數據化後,機械人便可以烹煮出小炒、煲仔飯、拉麵、漢堡包等近200款菜餚,更可同時為600人製作食物,顧客試食後大讚食物水準與一般餐廳無異。在疫情結束以後,如果連着重廚藝的工作都能交託機械人,不同行業的僱主還需要聘請人類僱員嗎?這是否宣告了人類將面臨集體失業的危機?

以上的描述來自今年初於廣東順德開業的「Foodom天降美食王國機械人餐廳」,集團正朝着智慧餐飲方向發展,預計開設更多分店,以及量產約5,000部機械人。

不少人或許覺得機械人餐廳只是一種噱頭,事實上,類似的職場自動化和數碼化在疫情期間正加速發展,尤其是勞動密集的工廠和食肆。企業考慮到加強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恐加重人力成本,或會以機器取代人手。以美國為例,今年10月有1,100萬人失業,比去年同期多500萬人,當中不少屬於服務業人士,並以女性和有色人種佔比最大。部份科技製造商表示,在疫情期間,各行各業對機械人的需求持續上升,從無人駕駛機械人、交付貨物和人工智能(AI)驅動的客戶服務軟件,到超市使用的自助結賬設施等均愈來愈受歡迎。

遙距問診的醫療方式亦大行其道,不少醫生透過視像方式為病人作非緊急診治,減少病人外出的風險,同時增加醫療效率。診治的過程、處方的藥物等透過系統記錄,清晰又快捷。近期,不少企業都採用自動化系統協助招聘和培訓員工,既滿足縮減人手的需求,又能完善相關的流程。

告別繁瑣人手 採納雲端應用

不單服務業,不少辦公室亦趁疫情期間向「去人手工序」的方向邁進。協助企業走向數碼化及雲端技術應用的服務,也在疫情期間大受歡迎。企業差旅及費用雲端服務管理公司SAP Concur亞太、日本及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Andy Watson指出,繁瑣的人手工序每年為企業帶來巨大成本,該公司最近的研究指出,亞太地區多達38%員工通過填寫實體表格並附上列印收據來申報開支,「企業可以通過自動化財務和管理流程,每年節省多達數十萬美元,員工的滿意度更大大提升。」

Andy Watson指出,繁瑣的人手工序每年為企業帶來巨大成本。(SAP)

Watson稱:「在家工作模式大大影響財務部門運作,過往員工需要打印資料、郵寄發票及現金支票。若居家工作,沒有實體辦公室處理這些流程,需要額外花時間追查付款情況和處理發票。」他預計明年將有更多公司採用自動化流程,自動處理發票和採購訂單等工作。

另一方面,這場世紀疫情亦令全球供應鏈陷入史無前例的危機之中,同時揭示了傳統勞動密集生產模式的致命弱點。疫情期間,不少製造商面對材料短缺、需求下跌及人手不足等問題。這讓製造業界把目光寄託在工業4.0之上,加速「智能製造」,提倡整合感應器、大數據、物聯網(IoT)等數碼資訊科技,以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和靈活性。

工業4.0在疫情期間有加速發展趨勢。(Reuters)

工業4.0科技領銜職場自動化

總部位於愛爾蘭的伊頓公司(Eaton)是其中一例,旗下「汽車集團」(Vehicle Group)一直利用先進的工業4.0科技幫助公司安然面對疫情,為客戶提供服務。公司利用擴增實境(AR)技術遙距連接工序及培訓員工,並實施系統化管理,其自主無人搬運車(automated guided vehicle,AGV)及自主行動機械人(automated guided robots,AMR)不僅能夠改善運貨流程,更能保持社交距離及降低成本。

汽車集團認為,工業4.0科技有助於自主生產系統的互聯、最佳化,以及提升透明度,並賦予系統主動性和靈活性。這些科技由整合式生態系統支撐,涵蓋擴增實境、快速應用開發、自主機械人、數碼模擬和3D打印。汽車集團總裁João Faria說:「我對團隊和他們的才華感到驕傲,尤其是他們在疫情期間的表現。運用擴增實境技術,我們能夠遙距支援公司的運作,並繼續開發新產品,儘管我們面臨全球性挑戰,仍能確保滿足客戶的交付期限。」

有企業善用3D打印等科技,應對疫情為工商界帶來的衝擊。(Getty)

智能製造雖然並非新概念,但在疫情下加快發展,或許會為不少發展中國家帶來重大隱憂,如中歐和東歐地區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以至泰國、越南等亞洲新興市場。這些較低成本的生產國未來或會受到效率更高的自動化模式衝擊,加上疫情加重企業的防疫開支,或會促使這些地區的製造商重新審視和規劃生產流程,務求減少對人力的倚賴,長遠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自動化和數碼化固然能夠提升企業效率甚至提高盈利,但這無可避免會削減人手,長遠影響員工的生計。風險投資機構布隆伯格資本(Blumberg Capital)去年一項調查顯示,90%的高管人員認為自動化將為員工提供更多時間專注於更複雜及更有價值的工作,而只有19%的員工認為,這實際上將減輕他們的工作負擔。此外,近一半的員工認為自動化將導致失業。究竟一眾打工仔應如何適應未來「去人類化」的職場生態?

職場未來發展將去人類化?(Reuters)

低技術屬高危 未來更注重人性化

其實,諸如工業4.0等自動化發展並不可能完全取代工廠內原有的勞動力,而只是把人手從單調刻板的崗位中釋放出來。因此,未來就業的關鍵是這些勞動人口能否適應新的職場環境,應對嶄新的工作挑戰。其中一個可能改變的方向是,他們需要變得更加靈活和具創造力,主力創意和創新增值的工作範疇,致力開發和設計更高品質和多元化的產品,同時確保生產線運作正常。

據世界經濟論壇估計,五年後全球職場將有一半工作由機器完成,企業會淘汰低薪、低技術的員工,並集中招攬人性化職位人才,這或進一步加劇職場不平等情況。不過,報告預期因自動化而流失的職位會被新創造的職位所抵消,新增職位將集中人性化及高技術的崗位,如人工智能、雲端計算、護老、託兒、廣告及傳訊等。

護老、AI、廣告傳訊等將是未來新增職位的範疇。(Getty)

作為一般打工仔,對於這股自動化大潮,可做的離不開進修增值。低技術僱員將面臨更艱難的工作環境,因此政府及工商界都應該設法提高及更新勞動力的技術水平,令僱員與時並進,適應自動化生產到來後的社會環境。從企業的角度而言,若未能適當處理自動化和數碼化的進程,可能加劇公司內部的不安和不確定性。故此,企業應顧及員工的憂慮,主動制定和公布自動化的發展方向和時間表,清晰傳達公司對未來、團隊和每位員工的期望。公司在自動化的同時,亦應確保受影響的員工有適當的發展,以有效過渡到公司不同部門,擔當其他角色。

正如《紐約時報》科技記者Nellie Bowles表示,擁有敏銳及人性化的客戶體驗,正迅速成為受歡迎的元素,最終可幫助企業品牌拓展業務:「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正成為一種奢侈品。」職場自動化同時為企業提供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將繁瑣的任務轉移到機械人身上,並為才華橫溢的僱員提供更具創意的工作,以提升工作及服務質素。 許多國際知名產業研究機構預計,5G、人工智能、物聯網、雲端大數據等科技的應用將在未來幾年加速。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45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2月21日)《當機械人炒得一手好菜 職場自動化 員工出路何在?》。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5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美歐中不約而同反壟斷 遲來的科企監管革新

「有形之手」出手 馬雲們顫抖了嗎?

全球掀起反壟斷風潮 何時輪到香港?

康健中心成效未如預期 基層醫療緣何停滯不前

華語網絡文學二十年 從消閒讀物到文化輸出

當機械人炒得一手好菜 職場自動化 員工出路何在?

攻克半世紀難題 AI或掀醫學科研革命

2020年電影業回顧 票房暴瀉 改變放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