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遇上「七年之癢」?是時候放大假!

撰文:許芷婷
出版:更新:

一聽「七年之癢」,聞風喪膽。意指二人感情由濃轉淡,失去新鮮感而心癢癢,不捨舊情,卻又需要「離開」一下,很多人都捱不過這關口,二人就此失散,多麼可惜。這「都市傳說」是否屬實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關口在工作上就一定會遇到。於我而言,不用七年,天天「痕癢」,簡直想三日一小休,三個月一大休。不是我痴心妄想,奧地利設計師施德明與合夥人(Stefan Sagmeister)創立設計公司Sagmeister & Walsh,每七年全體員工放假一年。

施德明與合夥人Jessica Walsh創立設計公司Sagmeister & Walsh。(Sagmeister & Walsh)

感情上的「七年之癢」是憑感覺的,施德明的「七年之假」卻是計算出來的。若人一生八十歲,頭二十五年專注學習,拼搏四十年,及後的十五年便是退休生活。努力四十年,想想都累,於是他把退休中的五年拿出來,預先放假,便得出每七年放假一年這規律。設計師需要靈感,一天到晚困在工作室固然不會有好念頭,但這卻不是設計師的專利,美國品牌3M和Google亦有類似的假期。

放假的力量:將hea做極速「升呢」

有時無論假期長短都只想睡覺。(《太陽的後裔》劇照)

「休息為了走更遠的路。」此言不虛,並不只是我想偷懶時的籍口。施德明把工作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工作、事業和理想。「工作」只為金錢,朝九晚五,放工便事不關己,己不勞心;「事業」求成就感,爭取表現,期望升職;而「理想」則是最高層次的,甚至可以不求回報,享受過程,因此更能做到盡善盡美。就是自己開設的公司,他也不得不承認日復一日的工作,令自己由最高的「理想」滑落到最低層次的「工作」。他是老闆尚且如此,員工情況不是更甚嗎?有何辦法?便是放假,不是幾天數月,而是整整一年。不做白不做,乾脆出走。而事實證明,這一年不會白費,反而比起在工作室內「磨」有效率得多。回來後,「叉足電」,回復到「理想」級數,不管是作品還是他本人。

我想對自己有要求的人,都不想於工作敷衍了事,特別是在我們這拼搏年紀。但不論有多喜歡自己的工作,甚麼理想熱情也會被慢慢磨蝕,總會有種力不從心的感覺。縱然未到「理想」那麼高層次,但如每天上班等下班,日復一日,也是件累人的事。工作表現隨著心情下滑,不求表現,只求完成,我們在公在私都需要大假,重拾幹勁。

有質素的假期才能給你力量

有質素的假期才不會白放。假期最能把時間扭曲,星期五來得那麼慢,週末卻是「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然後星期一猶如地獄一般,更是渡日如年。要是只有兩三天的假期,你可以走「freestyle」路線,「Happy Friday」先去跟朋友吃晚飯,盡興一點的話就喝酒喝到宿醉,醒來已是星期六下午,或拍拖或與閨蜜逛街看戲吃飯,如果都沒有,還可以進修一下。星期天是家庭日,跟家人喝過下午茶,看看書,做點運動,無所事事便己是晚上,又要收拾心情準備上班。這樣的假期已算是十分充實,但長達一年的假期?日日如是便是浪費。

像很多香港人一樣,施德明也一樣喜歡外遊,一放假便搬到喜歡的地方,一住便是一年。「Freestyle」確是很吸引,施德明第一年亦是如此,結果把很多時間花在煩鎖的事上,卻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第二年,他便如小學生般劃分每天的時間表,要做的事可以是看一本久久未看完的書、做瑜珈⋯⋯甚至連「想想未來」他也放到表中。假期不白放的關鍵在於「計劃」,做自己真正喜歡或可令自己進步的事。

放假可讓你找回自己?

走馬看花的旅行,是否真的是享受?(《單身又如何》劇照)

很多人會正視自己的工作,卻很少人可以正視自己的假期。基於很多限制,我們縱然不能放一年假期,但怎樣利用長假期還是事在人為。我是分秒不能停下來的人,連媽都問我屁股是不是尖的,秉承香港人分秒必爭的精神,試過一個假期走三個國家,走馬看花,比上班還累。當然我還是愛旅行過於上班,但「物盡其用」卻未必充實,現在若問我那三個旅行有何得著,我還是答不上嘴。若是好好善用假期,會否是做一些平常沒時間做的事,可以是興趣,也可以是多於「走馬看花」的深度遊,找會被工作淹沒了的自己呢?

無論有多愛自己的工作,「七年之癢」也屬人之常情。面對這關口,有人默默忍受,渡日如年,有人貪新厭舊,素性找一份新工作,但談何容易,而且久了還是有老問題。若只是沈悶、無力和疲累,不如好好計劃一下下一個長假期,不但可以給你繼續走下去的力量,說不定還讓迷失的你找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