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上司總是「生人勿近」?細數Boss Lady的「三宗罪」……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即使萬般不願相信Queen Bee syndrome是事實(1973年由科學家 G.L. Staines、T.E. Jayaratne、 C. Tavris提出的理論,掌權的女性會視同性為更嚴厲的競爭對手),但每天在自己身邊上演的,就是一場場女性vs女性的戲碼。
撰文:何虎

這樣的對話必定曾經出現過在你的生活之中:

「你老細咁乞人憎,女人黎架?」
「係呀。」
「結左婚未呀?」
「未呀。」
「咁唔怪得之啦……」

更甚的是,提出這些問題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女性。而對於過了適婚年齡,卻仍然單身的女上司,態度就更加尖酸了。路人向我查詢上司個人狀況,當聽到對方「未婚」、「單身」之時,嘴角總是露出勝利或同情的微笑。更可怕的是,這些反應很多時是不自知的。到底為何女波士如此「生人勿近」?

在《權力的遊戲》中,常常上演女人vs女人的戲碼。(《權力的遊戲》劇照)

女人就是情緒化?

試試隨便問任何一位女士,希望上司是男人還是女人,相信大部分的答案都是前者。原因?女上司通常較「奄尖」,在個人和家庭狀況上也顯露較少同情與體諒。而其「死罪」,過半都判在「女人就是較情緒化」。當然,工作環境往往與情緒兩字是死對頭,脾氣不好的上司,自然就會有做事閃縮、畏首畏尾的下屬,往往導致較頻繁的人事變動。作為女性的我也深明這一點:面對過女上司,同時也帶着幾位年輕同事工作,如何接收/䆁放情緒,是每天的重要課題。

首先,先不要將所有「情緒」視為負面產物。曾經有上司向我解釋我所犯的錯誤,言談間我感受到不少他的真實情緒──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但因為對方所言有物,對整件事情的分析也正面客觀,即使算是被小罵了一下,只要言詞不帶攻擊或侮辱,我還是覺得自己低死。表現真實情緒,其實可以是讓組員走得更近的工具但喜怒無常,又或者不懂得收放自如,甚至口不擇言,這就是個人情緒智商、教養修為的問題,與性別其無太大關係。(筆者就親身經歷過說話難聽透頂的男上司……)無論是男是女,都不見得是個上司的料子。

自以為是男人的女上司?

被稱為鐡娘子的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描述她從政生涯的電影《The Iron Lady》中,特別為她的說話聲線進行培訓,以便在充斥大男人的議院中取得信服。

在職場的世界中,尤其是充滿男性同事的場所,所有掌權女士都面對着一個兩難:深怕被男同輩看輕,於是擺出一副強硬姿態,輸人不輸陣。表現得愈強硬的女上司,某程度上同時表現了她的脆弱與不安全感;強硬姿態同時將工作伙伴嚇怕,雖未至眾叛親離,但被伙伴疏遠後,工作環境難免被孤立,在公在私都不是一件好事。

男與女不只是生理上有着與生俱來之別,男性與女性的領導方式也是各有長短──前者是力量型的號召,後者則是較深化的策劃與溝通,針對每個行業、崗位所需,兩種風格都有其大派用場之時。並不是說世界上就沒有強硬有力的女性(德國總理默克爾不就渾然天成),但如果只是為了不認輸而硬撐起盔甲,一味用強硬方式向前衝,而完全無視屬於個人的優勝之處,不只是下屬無所適從,日日硬着頭皮戰鬥,最後也只會兩敗俱傷。

公私不分的女上司?

《穿Prada的惡魔》中的惡魔Miranda,下屬不但隨傳隨到,而且無論公私,幾乎「有求必應」。

又是一項「死罪」。美國兩性職場作家Jill Filipovic認為,在一場爭論之中,女性比較容易「take it personal」;將本來針對工作、事件的話語,轉移到個人層面感受。即使是單純的以事論事,一場面紅耳熱的爭論過後,難免都會「面左左」。相比起男性,在一場氣氛緊張的會議過後,仍然可以若無其事談足球,君子之交對女性來說從不是件易事──這並不是說女人就是小器,而是在每段人際關係中,女性都比較掏心掏肺,無論是意見不合還是單純的言語之爭,自我感覺都較容易受到牽連。

願意與人交心,本來是女性的優點與才能,不想優點變成絆腳石,說到底還是要由自己的內在做起:批評不等於否定,不認同也不等於不支持。這方面,沒有捷徑,還是要好好強化內在心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