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炮軟珊瑚女專家 從愛上海洋到「走塑」生活:我不再只顧自己!

撰文:林芷欣
出版:更新:

珊瑚總是太遙遠,「走塑」似乎太麻煩?
如果說海洋有超過八成垃圾,來自陸地;你又會否更着緊?
很多事既遠且近,正如本以為這是個環保故事,但原來是一個土生土長香港女生,被香港海洋感動而付出的故事,又會否令你感動而願意改變習慣?
攝影:陳嘉元

「在2050年,全球珊瑚礁恐全部消失。」訪問甫開始,記者椅都未坐穩,Samantha便急着說出「真相」。「有些人去潛水,看到白茫茫一片覺得好靚,那裡的珊瑚礁其實正在受壓。呢一兩年其實好驚,特別是大堡礁、夏威夷等地,海水溫度高了很多,北大堡礁死了超過50%珊瑚。嘩!我一邊講一邊毛管戙。」這位說起海洋及珊瑚便非常肉緊的女生,是香港土炮的軟珊瑚及海洋保育專家Samatha Lee。

因為一個要潛水的研究,誤打誤撞,讓Samantha愛上海洋。(陳嘉元攝)

珊瑚太遠?原來香港也有美麗水世界

無動於衷,或許正如Samantha所說:「我們跟海洋問題connect唔到。」

正如筆者第一次接觸Samantha的故事,是在報刊的訪問中,聽她說海洋、講環保,總是覺得「珊瑚太遙遠,走塑太麻煩」。但說着說着,你會發現她對海洋、對珊瑚的着緊,不單是出於她對工作的投入認真,更是出於對香港的熱愛,甚至是經歷了由海洋去孕育,讓她重新認識自己的旅程,才燃點出的使命感,完完全全、不折不扣,一個香港女生與海洋的成長故事。

香港海洋的生物多樣性,也是讓初次潛水的Samantha非常驚喜的事。(受訪者提供圖片)

第一次學潛水,已經想放棄

「中學時代我很hea,一直打算讀唔成書咪去做sales。大學時,人人都話pure science是水泡科,那時進了中大生物系,其實興趣也不大。」Samatha笑言當初讀生物,只單純出於動物的喜愛,想不到及後的final year project,影響了她的一生。「我不喜歡在lab工作,當時剛好有位教授做海洋研究需要潛水,覺得好似好威就跟了他。」「怎料第一次揹起潛水裝備去泳池練習時,重得令人走幾步也非常辛苦,我已跟自己說不如放棄。」

潛水為研究:從此改變性格、思考

沒有堂而皇之的使命感,只有「不服輸」的心態,眼看同伴做到,自己也不好意思放棄,硬着頭皮又走到海邊。「第一次潛落海洋,才發現原來水底有咁多聲!滴滴塔塔!完全冇諗過,原來香港個海底都咁靚!」在香港東北面水域,有個地方叫石牛洲,也是令Samantha一潛難忘的地方。「第一次潛下去6、7米開始,已經全是珊瑚,粉色、紫色,密佈得像個花園。加上當時是冬天,人半身大的水母飄過來令我很震驚,落到底更看到兩條酒樓大圓枱般的魔鬼魚!原來香港的生物多樣性,絕對不比外國差。」

潛水做研究時如何寫字?就是靠這種膠版及鉛筆,一做完研究上水後,就要影印備用。(陳嘉元攝)
潛水不但令Samantha性格變得更外向、堅強,亦令她對自然關注更多。(受訪者提供圖片)

「有5年時間,是每星期潛兩次,每次3個dive,夏天要潛、冬天要潛,m到都要潛!試過落完水上來,雙腳己沒有知覺,那段日子真的很tough。」Samantha笑言由核果螺到軟珊瑚,接踵而來的研究項目,不斷潛水的鍛練,也培養出她對生命,截然不同的看法。「以前冬天洗手都怕凍,現在去潛水也可以,再辛苦的日子都是這樣過。以前我性格內向,漸漸愈來愈外向。去思考生活時,也不再只想自己,而是自己可以如何影響身邊人,甚至再想遠點,如何影響世界。」「一座1米高的珊瑚,可能遊船河一個船錨掉下去,生長了幾百年的珊瑚就此死掉,其實我也可以為海洋做些事?」

更多訪問相片:

+4

氣溫急升,珊瑚集體「自殺」?

要為海洋做些事,或許先由Smantha最熟悉的珊瑚說起。北大堡礁的珊瑚出現白化現象,跟在香港,冬天也坐冷氣房的我們,聽下來毫無關係。或許,我們應先要了解,珊瑚為何變白(亦即「白化現象」)?「珊瑚最理想是生長在18至25度的環境,而我們人類很多活動製造大量二氧化碳,很多時靠海洋去吸收大氣之中的熱能去維持溫度平衡,可是大量的碳排放,亦令地球愈來愈熱,海洋就似煲水溫度愈升愈高。」「珊瑚好有用但好脆弱,而且對溫度敏感,太熱會踢走跟它共生及為它製造食物,亦令它有萬千色彩的蟲黃藻,捱餓下便會露出原底(骨骼的)白色,亦即出現白化現象,漸漸餓死。」珊瑚礁,像是水底的亞馬遜森林,為不同魚、蝦苗的孕育場所,珊瑚一死會影響整條食物鏈完全失衡。

Samantha指香港水域的珊瑚礁暫未出現白化現象,故成全球研究對象之一。如Tara 探險船亦將於3月7日至15日抵中環碼頭停泊研究,如想對珊瑚了解更多,屆時公眾參觀的機會便不可錯過。(agnès b.、Tara圖片)
+2
「在海中看見珊瑚常被潛水人士、船錙不小心破壞,甚至為社會發展而犧牲,便想出其實我也可以為海洋做些事。」(陳嘉元攝)

急速消失引起世界各地的海洋保育團體注意,好些計劃如agnès b.所支持的TARA太平洋考察計劃,亦正於這兩年間,研究珊瑚被聖嬰現象(異常升溫)衝擊的問題。「其實好大無力感,全球愈來愈熱,但好多人沒理會,覺得珊瑚礁死了又如何?」Samantha再次肉緊地說。「我做了保育十多年,點解大家都覺得唔急切、唔多理會?有時夏天,家中冇人都會開燈、開冷氣;商場冷氣更是凍到飛起!大家不是感受不了極端天氣,有時好凍、有時好熱,點解始終無動於衷?」

這款eco wrap上的圖案,皆是受污染影響的海洋生物。海龜喜歡吃水母,膠袋在水裡飄,經常會被誤吃; 棄置的塑料漁網,最易把海豚絆倒,使其無法上水面呼吸而死。(陳嘉元攝)

從愛珊瑚到「走塑」:我不奢望偉大

除了將生命投放於海洋保育,這兩年她花更多的工餘時間,引入了西班牙的Eco wrap麵包袋,由入貨批發、社交媒體出post一腳踢,甚至提議廠商,改良出香港人合用的Grab'n'Go版本。一切源自2012年強颱風韋森特,吹掉貨櫃船上大量膠粒落海的一刻。「我當時帶隊去到螺洲清理垃圾,第一次看見垃圾根本多到飛起,好些海蝕洞發泡膠、垃圾高至3、4米,數量之多令人非常震驚。」「那刻我有好大反思,原來自己做海洋保育也沒為意走塑。魚、龜會誤以為細膠粒是食物,吃下可能死亡,也會讓毒素卻積在脂肪層,結果人食魚腩時,便將毒素一併吃下,終歸也是影響人。」其實綠色和平2016年亦發現,香港人常食用的烏頭、蠔、青口,藍鰭吞拿魚等170種魚及海洋生物都含有微塑膠。

我覺得可以為海洋做些事,我不奢望可以很偉大,只希望可以提高意識,自然有其他人接力去做。
香港海洋保專家 Samantha Lee

你可能以為膠粒總是別人惹的禍,但其實所有塑膠垃圾,都會分解成細粒、不會消失。「150年第一批塑膠,可能只是變了microplastic再變nanoplastic,而愈細愈容易帶動細菌、有機物散佈四周,愈容易進入人體。」「同時很多人覺得我有掉進垃圾筒,那些垃圾不關我事,但其實海洋八成垃圾來自陸地。運輸垃圾過程中,在集水渠、污水渠,掉進海洋非常常見。」不只在香港,在全球片微塑膠密度最高的海域——地中海,TARA亦曾進行7個月的研究,發現當中更有90%來自陸地的污染。

+5

所有資料看下去令人感到絕望?在下筆之時,台灣宣佈將在2030年,全面禁用塑膠袋、免洗餐具、外帶飲料杯及塑膠吸管等一次性製品;香港亦於所有政府建築物內,正式開始停售一公升以下的瓶裝水 。你不一定要像Samantha全身投入海洋保育,但從自身習慣開始改變,對海洋友善;也許只有這方法,才能為時未晚。

【agnès b. x Tara太平洋考察計畫 - 香港站】
自2003年起,agnès b.先後支持Tara探險船研究氣候變遷下的北極、地中海塑膠垃圾及海洋浮游生物等問題。於2016至18年進行的太平洋考察計畫,為期兩年半研究珊瑚礁的生物多樣性,大量消失的情況,及與人類生活的關聯影響。
開放日期:2018年3月10日 (六) 至11日 (日)
時間:(周六)上午10至12時、下午3至6時;(周日)上午10至12時、下午4至6時
地點:中環9號碼頭
預約參觀、費用全免(有關預約詳情,請留意agnès b.的Facebook專頁公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