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r世代 自主改變

撰文:何桂嬋
出版:更新:
近年,「自己XX自己X」的口號人人都會喊,但面對大大小小的社會和環境問題,除了抱怨和暗自失落沮喪之外,有幾多人能夠真正拋開假手於人的心態,落手落腳解決問題?有一群人,不甘於坐以待斃,化「想」為「做」,以自己的腦袋和雙手解決問題。有人稱他們為發明家,有人稱他們為毒男,但自2005年起他們有了新的定位,叫maker(自造者)。他們大都醉心於鑽研新科技應用,有的為自娛,有的為改變社會現況,但無論哪個出發點,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視失敗如家常便飯,樂於分享,並對當下的生活有着反思與前瞻。而發展至這個世代,這種自造精神,既是對於過度生產、過度消費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反撲,也展現出「自己問題,自己解決」的自主精神。 撰文:何桂嬋 攝影:葉璋時、羅君豪、潘思穎、黃寶瑩
MakerBay 的總經理Fiona Ching(左)及創辦人 Cesar Harada(右),二人相信面對社會問題,與 其抱怨,不如自己動手改變。

曾經,發明家是個很厲害的稱號,沒有愛因斯坦的高智商,也至少像Steve Jobs一樣有個車庫。但在去專業化的世代,一部3D打印機也不過幾千元有交易,要發明、要創造,在自己家中也一樣可以,做機械人、3D打印,就像打籃球、做瑜伽一樣普遍。最近更有人在網上集資,研發以手機的光來驅動的3D打印機,能直接把手機上的圖像化成實物,奇幻程度連Sci-Fi電影都追不上。

MakerBay 提供齊全的手動和電動工具,供會員使用。

其實以一雙手去發明這回事,一直都有,甚至可以說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而2005年Dale Dougherty創辦了《MAKE》雜誌,並隨之舉辦首個活動Maker Faire,即掀起由美國席捲全世界的現代maker運動。根據美國半導體廠Atmel的統計,全美國有超過一億個成年自造者,而2012年,跟3D打印以及自造者相關的商品和服務,更創造了約20億美元的市場價值。

 

場地除了有大型工場,也有長桌供會員聚 腳、交流,以及多間迷你房間以月租形式出租。

科技雜誌《WIRED》前總編輯Chris Anderson著作《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斷言自造者運動是第三次工業化,代表科技的全面普及化,以及將科技和製造業結合的新經濟形態。雖然香港在這方面的起步比美國,甚至鄰近的台灣和深圳都要慢,但近年卻積極後來居上。近年,本地陸續成立makerspace,推廣自造文化,甚至連fab lab(數位製造實驗室)的始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也於去年宣佈將於香港設立innovation node,對香港maker來說實在是一大喜訊。

 

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

紅潮、寨卡病毒、如何改善輪椅等等,都關係到我們的社會,但人們卻總認為這些高深的東西該留給專家們想辦法,我等升斗市民,用少兩個膠袋已對得住天地良心。這心態對於居港法國發明家Cesar Harada而言,很匪夷所思:「我們都有份製造這些問題,因此也有責任解決,這是文明的公民社會應有的表現。」

要解釋何謂maker,Cesar本身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2011年起他便致力研發用來清潔海上油污的機械船Protei,並採用開源(open-source)原則,把研究成果公開以進一步改良。今年年頭,他於油塘成立的自造空間MakerBay正式成立,提供3D打印機、CNC機等車床儀器,以日租或會員制出租,解決創作人最嚴峻的「土地問題」,為他們提供工作和交流空間,也不時開辦工作坊,令科技和「自造」普及。

MakerBay跟其他自造者空間最大的分別,是其開宗明義以「亞洲第一個專注社會和環境議題的自造者空間」作定位。雖不會以此作為篩選會員的門檻,但這裏所辦的工作坊都從社會和環境問題入手,工作坊並非提供預製組件,請學員合成一模一樣的製成品便算,而是引導他們以maker思維,自行去思考解決方法,下面的工作坊就是好例子。

最近,Cesar跟小朋友研究解決紅潮的方法,「紅潮在過去兩個月造成36噸魚死亡,但除了漁民外無人關心,這真的很瘋狂!Maker的思維卻是:『Hey!我製造了這問題,現在我要把它解決。』但我不會為小朋友提供答案。相反,我會告訴他們:現在環境出現了這問題,卻不知道如何解決,一起來想辦法吧!然後我們一起到海灘收集水藻,用水藻生物反應器,測試到底是什麼令它們生長或死亡,繼而追問,是否只是殺死它們便能解決問題?它們的出現是否意味着背後更嚴重的海洋問題,而它們只是在平衡?這樣子一步步去追問,並找出我們自己的解決方法。」現時MakerBay更闢出一間小實驗室,放置了一個個養着水藻的試管。

Cesar相信小朋友是最具創造力的一群,其瘋狂點子隨時是拯救世界的良方。(圖片由MakerBay提供)

 

以創造對抗無力感

然而,在如此發達、方便、信奉制度的香港,個人的付出有何重要?這些一次性、多數都不會投入大眾市場的小發明,又起到多大作用?Cesar解釋:「Maker是一種態度,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任何事,因為我們知道事情背後的原理、系統,懂得如何將之拆解、重組成為好的模樣。假如沒有這種想法,總覺得自己被現實所困。這種思維在現時出現身分危機的香港尤其重要,因為人們開始認定這裏是他們的城市,想為這地方作出改變,開發自己的溝通方式,定義自己的美學和文化。香港從來都是maker文化很強的地方,街上的建築工人、從前的工廠工人,全都是maker,只是近二十年他們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現時大家開始意識到,假如沒有一雙手去製造,沒有創意的腦袋,我們的社會將無法再向前進步。我甚至認為我們正處於歷史性的時刻,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創造最後的文明。這世代要做的,就是擺脫只為短期利益去生產,應視科技為文明進步的策略。只有將不同的學科、技能互相融會貫通,才能進步。」

MakerBay

www.makerbay.org

 

讓概念轉化成真
MakerBay工作坊曾自製過很多不同作品,不論是小朋友還是成年人,意念經學習與交流下,再DIY一腳踢製作成實物,大家都可以成為創意十足的makers。 

自家發明風力車

 香港主流學校的填鴨式教育,把學生倒模成同一模樣,削弱學生的創造力。MakerBay卻反其道而行,從不提供model answer,要求學員自行想辦法,如這個Windtrain短期課程中,導師跟小朋友一起製作風力發電的小車,體驗由0到1的整個設計過程─畫圖、做樣板、實地測試、改良、發布成果。每個製成品的形態和所用的物料都各有特色,反映每個小朋友的獨特個性和創意。

 

熒光筆機械人

機械人不一定要很複雜,也不一定只為人類解難,它也可有自己的創造力,如這熒光幕機械人,簡單得以熒光筆做「腳」,裝上木板和摩打,便會邊「行走」,邊畫上有趣的圖畫,把科技和藝術結合。工作坊中,小朋友可體驗操作雷射切割機,學習基本的機械原理,並以回收膠水樽修飾機械人,間接也向他們灌輸環保意識。

 

改良輪椅

要改善社會問題,首先要走出工場,走進社區發掘和理解問題,MakerBay早前跟推廣國際義工服務的組織義遊,合辦「Make It Wheel滾動創新」工作坊,學員親身體驗輪椅用家的難處,再回到工作室製作模型。雖然只是短短兩個周末的工作坊,但過程中啟發了某些參加者進一步把模型研發成實物,把意念進一步落實。

 

軸物行者於早前香港首個Maker Faire 創作的電批單車,以電批來驅動,隨時能拆除的電批,也避免被警察控告無牌駕駛未經登記車輛。

升級再造單車達人 走進社區

軸物行者愛以回收物料製作單車。

近年社會上愈來愈多人重視單車路權,也眼見愈來愈多人嘗試在馬路上騎行,但早前有單車團體在青衣「南橋」踩單車,卻引來一片罵聲。單車除了休閒外,是否沒有其他功能?去年5月成立的軸物行者,嘗試以自造的單車去連結社區,以及挑戰制度的底線。

軸物行者由人稱「單車狂人」的單車發明家Gary、從事城市規劃的Paddy、設計的Garfield、單車愛好者Emerson,以及設計學生詠春五人一同成立,工作室紮根土瓜灣,他們的所有自造單車,都以環保為基本原則,所有物料都是回收而來—取自棄置滑板車的輪子、舊辦公室椅子的座位、垃圾站撿來的木板、爛銅爛鐵等等,東湊西拼,便成了新發明。

他們第一個項目,也是其成立的契機,是為《紅蘋果有落—土瓜灣社區藝術收成展》製作流動展覽單車,把屬於社區的展覽都帶進社區。Paddy指:「單車的流動性,令展覽可以接觸到不會特地去看展覽的人,也可藉此跟居民對話,令展覽更互動,例如我們踩到九龍城碼頭時,不少站頭的巴士司機都圍過來,鬥數土瓜灣以前有多少戲院。」去年中秋節,他們又製作「土炮花車」,把單車改裝成三輪車,並在單車後加設兩層高的「花籃」,到處派花,Garfield笑言:「花車永遠有30個街坊在後面追住。」最近,他們正在構思一架方便土瓜灣貓義工送貓糧和接送貓到診所的單車,馬不停蹄為大大小小的社區問題出謀獻策。

軸物行者的幾位核心成員(左起)詠春、 Paddy、Garfield和Gary。

電批單車 諷刺過時制度

話說回頭,主要負責製作單車的Gary,曾經於2014年因為在馬路上測試自家發明的太陽能單車,被11個警察圍捕,控告他無牌駕駛、無買第三者保險,以及沒有向政府登記車輛。Gary回憶此事,指其實他跟警察「相識」了兩年,一直相安無事,但由於當局累積的相關投拆和查詢實在太多,才不得不「做嘢」,雙方都很無奈,就連警察也說,假如這事不是發生在香港,應該會是另一個結果。Paddy道出重點:「一日法例仍如此過時,一日也談不上什麼創科。」他們更用發明去回應這荒謬的制度,在去年11月的香港首個《Maker Faire》活動中,軸物行者製作以電批驅動的單車,電批可隨時拆除,即使被警察查,也可解說「這電批是開工的」,從而甩身,幽政府一默。

單車不一定要用腳踩,Gary 發明的非典型單 車,左手控制方向,右手按電批開關。

他們也強調,相比製成品,更重要的是透過making去反思整個制度,如政府提到的美食車,為什麼不能是美食單車呢?單車為何只能是休閒工具,而非代步工具呢?我們又需要怎樣的交通條例才能成事呢?挑戰制度底線,把「手造」由kill time的消閒活動,變為真正能改變社會的動力。

竹單車的車架主要由竹製成,相比其他物料輕身和 環保。

環保竹單車 提倡單車交通政策

軸物行者的工作室,有另一個單車發明家Elton,自己製作竹單車,提倡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政策。成立「Boocycle築單車」,事緣一次到北京大學交流時,認識胡同中的單車工作坊Bamboo Bicycles Beijing,於是在那裏做義工,學習做竹單車的技術。相比其他物料,竹生長速度快,而且一節節的特性,令其有裂縫時較易更換,而無需整架單車丟棄。除了環保理由之外,Elton更希望借此討論香港的交通政策,將單車由休閒工具推廣至代步工具:「北京有很多可以踏單車的路,不少人以單車代步;但香港沒有妥善的道路政策,推行可持續發展的交通政策。」

Boocycle築單車主理人Elton。

Elton從不賣單車,只會開設工作坊跟參加者一起做,而且工作坊亦鼓勵兩個人或以上參加,希望建立一個社群,互相分享大家的故事和技能,把工藝承傳,他亦相信自造運動能鼓勵社會突破工業化生產模式的局限,培養獨立思考和創新,令社會發展更多元:「香港的教育制度中,從小要不斷考試,沒有時間接觸手工,以單車為例,很多人花很多錢買,但幸福不等於要花錢消費,而是過程,無論成功還是失敗。」

軸物行者 www.wheelthingmakers.org

Boocycle築單車 boocycle.net

 

Maker三大推介

《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作者Chris Anderson曾任科技雜誌Wired的總編輯,並於2007年獲《時代》(Time)雜誌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位人士」之一。2012年出版的書籍,記錄了作者對於maker運動的深刻觀察和分析,他更認為自造運動將帶來第三次工業革命,發展出把數位科技和製造業結合成新的經濟模式。 

 

《Make:Technology On Your time》

掀起自造熱潮的始祖刊物,maker界無人不識的雜誌,英文版創刊於2005年2月,並於2011年推出中文版,每期都會介紹世界各地的最新自造發明。

Instructables網站

Maker運動之所以能由業餘嗜好發展至重要產業,因其普及化和開源分享的本質,凝聚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形成具向心力的社群。Instructables是其中一個受歡迎的網站,內容涵蓋科技、飲食、家居等生活上不同方面的DIY教學,也不時舉辦比賽鼓勵用家提交方案,跟用家互動。

www.instructables.com 

 

華輝的行政總裁 Jeff 雖然不是修讀電子 工程出身,但累積多年 經驗,對此行業十分熟 悉,也樂意扶植有心的 年輕maker。

Maker背後的男人

一個產業生態的形成和持續發展,需要由下至上各個層面的配合和支持,光有創意,沒有原材料和工具的支援將之實現,最終也只是概念。對於本地maker、工程人員和學生而言,華輝是他們的最強後盾,店內除了有如超級市場般齊全的「架生」,以及知識豐富的店員外,更重要是公司對於整個生態的支持和願景。

 

店內有多達五萬種 產品,仿如像電子工程 界的超市。

紮根深水埗超過30年的華輝,是電子工程界的老行尊。近幾年,他們觀察到自造文化的發展勢頭,遂積極投入這方面的業務,也積極扶植香港的自造者。華輝出售香港設計的3D打印機之餘,曾贊助不少本土的發明,為其提供工具,如上文提到軸物行者電批單車中的電批,也是由其贊助。華輝的行政總裁張德慶(Jeff)解釋:「以往人們只買製成品,但來到工業3.0,製成品已不能滿足年輕人,他們喜歡自己設計,自己寫程式,連一粒鏍絲都要用3D打印出來。然而,即使我們售賣的硬件最齊全,假如沒有足夠的客戶懂得如何使用,根本沒有市場,因此我們希望透過贊助,以及自己舉辦交流會,將科技知識普及化。」雖說這支持背後有着商業考慮,但跟他們一樣對行業有願景,又樂意作出實質支持的公司,畢竟不多。

與其等政府 不如自己造

「以往大家會覺得做機械人或弄這些奇怪發明是浪費金錢;但今時今日,我們看到整個產業鏈已出現,有科學園等上層的科研,有學界的STEM教育(STEM 是代表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上的教育),也有大量的業餘愛好者。除了商業價值外,maker文化慢慢衍生出社會價值,他們會參與解決社會問題,與其等待政府的支援,其實我們和maker自己也可以做點事。」Jeff更透露下半年將華輝成立WEWALab這個小小的自造者空間,望可成為科技愛好者的另一聚腳點。

華輝無綫電行

深水埗鴨寮街195-201號明珠大樓地下及1樓 3182 0820
www.wecl.com.hk

你想知道特製豬扒三文治的食譜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