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劇】社會走得那樣快 我們記得的聲音還剩多少?

撰文:鄺曉恩
出版:更新:

「記得小時候會聽到蟬聲、風聲,很多不同的聲音,但現在於都市裏真的找不到了。城市在這二十年改變得太快,有很多東西缺失了,我希望觀眾能跟我們一起重頭回憶。」洪流裏的人如常每日忙碌,走得太快,有時會錯過很多東西。繼2015年劇團「同流」演出默劇《活.在香港》後,導演鄧偉傑與三位演員共同創作第二步曲《都市的聲音》,繼續以香港作背景,今次卻要說一系列不被聽見、被消失或被遺忘的都市聲音。

默劇將以抽象的方式帶領觀眾「隨着聲音踏進時光隧道,尋找被遺忘的美好。」(同流)
連同導演鄧偉傑,全劇共有四個演員,大家共同創作及討論劇本每一場情節。(同流)

「每人心裏都有自己的聲音」

有日,導演鄧偉傑工幹回來,咳了一整晚,忽然就想講這種聲音。「除了這種生理上的咳嗽聲、打噴嚏聲,大家常說社會變了、病了,到底生病的聲音是怎樣的?這些病的聲音洐生出來的感覺又是怎樣的呢?」這是他想說的一種聲音。鄧偉傑也會演出劇中其中一位角色。

參與該劇的演員林子傑說,香港過去十年發聲的空間縮窄了,因為很多政治原因,言論自由受制,不少人被滅聲,對比網絡世界的自由產生出種種矛盾,他想呈現這㮔滅聲的困境。另外兩位演員吳紹熙和黃譜誠同樣說自己內心的聲音,一個放下自己迎合社會,一個重新適應,甚至學會享受,到底哪一個會比較快樂呢?

「每人可能心裏都有一種聲音,並對某些聲音特別敏感,所以我們總共四個演員將會探索自己最想講的聲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題,演一段獨腳戲,我再串連起來,形成一個小時的浮世繪。」四個人四把聲,導演希望每位演員都可以參與創作,一起討論,一同發聲。最後各自從內心出發,找出外在的表達技巧,傳遞給觀眾。

由於肢體動作是串連整劇的重要元素,鄧偉傑為演員安排了一系列形體默劇訓練,親自傳授各種默劇技巧。(同流)
默劇沒有對白,尤其講究肢體動作的表演,圖為《都市的聲音》排練現場。(潘浩欣攝)

肢體配合城市之聲 連結遺忘的世界

劇名為《都市的聲音》,但戲劇卻以默劇的形式進行,鄧偉傑更明言內容比上一部《活.在香港》抽象:「上一套劇我們會有較具象的場景,一些相對片段式的故事,今次卻沒有故事,反而是表達一種狀態、畫面或時刻。」

既沒線性的敍事形式,又沒有對白,不怕觀眾覺得難明嗎?「你說不擔心是假的,但怕就不會做啦。」鄧偉傑笑說。明知難為而為之,因為他視這部作品是對觀眾的一次挑戰。雖然抽象,但這次表演可以讓觀眾擁有更大的聯想空間,大家需要完全投入表演之中,從演員的肢體動作中聯想自己及身邊人的生活和經歷。他希望「演員從內心出發,找出外在的表達技巧,將那份感覺傳遞給觀眾」。

雖是默劇,但黑盒劇場裏不是全無風聲,也不似差利卓別靈的默劇般有背景音樂配襯。相反,鄧偉傑請聲音設計師親身走入城市收集聲音,整理後在劇中播放。在這個多小時裏,觀眾看似與世隔絶,卻能藉聲音作引,重新連接已遺忘的世界。

《都市的聲音》

時間:即日至2月12日 3pm;8pm

地點: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費用:$220;$120

導演鄧偉傑。(潘浩欣攝)

Profile

鄧偉傑,同流藝術總監及港專業戲劇同盟副會長。先後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法國巴黎馬塞.馬素國際默劇學校、英國Middlesex University,是香港首位跟隨已故國際默劇大師馬塞馬素(Marcel Marceau) 研習三年的舞台藝術工作者。1992至1998 年曾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之後幾年穿梭於港、英、韓國從事劇場創作及教學工作,2007 年回歸香港。2010 年憑《笑の大学》(糊塗戲班)獲第九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導演」及「最佳男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