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無明》拍出劏房現實? 獅子山下的獨特生活空間

撰文:胡劍威 張浩恩
出版:更新:

生活源自家居,香港彈丸之地幾十年來市民住屋環境不停轉變,每個時代都有它的特色,也反映當時的基層文化。影視作品向來也不乏以港人生活空間為切入點,如近日引起大眾關注的《點五步》,戲中刻劃的公屋情懷,着實令人回味。當下香港最顯著的劏房問題,卻很少電影描述,更遑論大台電視劇。本土影圈真的如此「離地」?拍寫實作品難道已成忌諱?這個問題,最好還是由電影人解答。
攝影:吳鍾坤、梁碧玲

電影《一念無明》即將上畫,導演黃進表示,戲中余文樂的角色是你也是我,人性總有軟弱一面,如何在擠迫的生活空間自處,是他最想尋找的命題。

監製說:寫實題材受時勢限制

很多人對田啟文(田雞)的印象仍停留在《少林足球》中的三師兄,其實他早已轉戰幕後工作,身兼金像獎董事局董事及製作公司監製於一身,作為活躍本地影圈數十年的資深電影人,問他何以近年港產片缺乏寫實居住空間的作品,他單刀直入地表示這全是市場因素。

「電影也是一種商品,上一代的製作人認為此題材沒有吸引力,難以找投資者,自然就沒人拍。」主打本土情懷的作品很難勾起其他語系地區的觀眾興趣,而香港的市場太細,投資者會考慮內地或亞洲地區的票房,太寫實的社會題材他們會避忌,不是主流的商業片種,想開戲都難。

田啟文(田雞)早已轉戰幕後工作,身兼金像獎董事局董事及製作公司監製於一身,對於年輕的從業員,他說:「我們老的只能幫得幾多得幾多。」

現實比電影更精采

《點五步》的屋邨情懷是其成功要素之一,無可否認近年港產片也偏向消費集體回憶,田啟文就指出寫懷舊相對寫現況風險較低。「已發生的事不能否定,審批容易通過,而拍出來給人感覺貼心,即是有『過去比現在好』以古諷今的意味。」《點五步》潛藏導演懷念昔日的隱喻,未回歸前就算社會經濟差,但人們活得自在開心。而在今日的香港,現實生活比電影情節更荒誕,想拍寫實來引起共鳴就更有難度。「當你們每天看新聞都精彩過電影時,誰能拍得出比現實更現實的鏡頭?」而這又是另一個令創作人卻步的原因。

增加養分留住年輕人

有心人,田啟文笑說自己是半個,他表示目前香港電影很兩極化,一是大作品一是學生片,沒有中間。「要拉動電影業界,一定要有新人,但非商業片難找投資者是事實。我們老的只能幫得幾多得幾多,我很贊成政府資助業界,並不想連『少少都冇埋』,要盡量為年輕人製造養分,令他們能夠留在影壇,台前幕後也是。」他指要提升港產片的質和量,儲到人,才有可能拍出更多寫實作品。 

導演說:電影有責任反映現實

其中由80後新人導演黃進所執導之作《一念無明》,正正就是以劏房作主角的生活空間,可說是近幾年港產片之中,絕無僅有地以這種特殊居住環境為題的長片。 

導演黃進的首部作品《一念無明》,便以劏房為題料。

壓縮的社會實況 

故事講述患有躁鬱症的主角(余文樂飾)於母親死後,跟離家多年的爸爸(曾志偉飾)共住在一個幾十呎劏房內,面對周遭的種種壓抑與不安,以極端的生活空間表達社會的瘋狂。黃進和編劇陳楚珩(Florence)共同創作的這個作品,就是想帶出人與人在無法迴避對方的時候,應該要直接面對問題,而剛好劏房的環境就最能夠表達出如此狀況。 

問黃進除了自己的作品有否留意到有其他電影是以此為題,黃進想了一會也想不到。「合拍片不能做這種的,而港產片可能不是人人都有信心拍純地道的題材吧?」至於為何會用這種題材做自己的首部作品,他表示因為過去是寫劇本出身,很多故事都有想過,但真正要拍的話,在有限的資源下還是寫實題材的門檻最低、最易操作。這類作品不必投入太多非現實的道具,後期製作也減少電腦效果節省成本。「如果沒有政府的200萬資助,沒有包括監製麥曦茵、曾志偉、金燕玲和余文樂等台前幕後不收錢做義工,電影肯定拍不成。」 

曾志偉、余文樂要在壓迫的空間演繹父子之間的感情與衝突,認真考演技。

成長環境構成人格 

30歲未到,黃進和很多香港年輕人一樣,有很多社會問題想申訴,他也參與過遊行示威,對基層生活感受深刻。「其實房間不是電影的核心,但有這個空間才會有人物的故事。在今次作品中不止劏房,還有所謂『上車盤』的蚊型單位、舊唐樓等場景。我覺得一個人的人格是和成長環境有密切關係,而香港就是一個逼到沒有私人空間的地方,受壓的弱勢遇到更弱的一方,就會變成欺壓的一方,年輕人到底要如何自處,能否為社會弱勢去發聲反抗強權?但住在這裏又未必是一面倒的壞事,這個創作投射非常切合劏房那種一板之隔的情況。」

1980年代的作品經常出現街坊在屋邨走廊談天、打麻將的情節,反映左鄰右里的和諧,現在就算住劏房也未必知道近在咫尺的鄰居名字。(電影《富貴逼人》截圖)

電影屋邨情從未間斷

「井字形」公屋是香港特色,導演陳志發認為它很像棒球場,配合《點五步》主角們跑壘的設定,也迎合當年偷渡客的「抵壘政策」。

從1970年代的《七十二家房客》、1980年代的《富貴逼人》系列,到近年的《我愛HK開心萬歲》及《點五步》,以屋邨為背景的電影都大受歡迎,40年來從未間斷,在這個中港合拍片當道的年代,亦算得上是逆市奇葩。

屋邨題材之所以成為導演的創作靈感,或多或少與自身經歷有關。而隨着時代轉變及發展,屋邨亦由起初的井字形設計逐漸改變成和諧式樓宇,可是電影業卻偏愛聚焦於1980年代,也許是因為導演情懷,也許是渴望把該年代美好一面呈現給下一代,也許是來自對現實生活的不滿,透過畫面去回味當年。 

《歲月神偷》帶出1960、1970年代如上環永利街的舊屋環境,街坊鄰里互相幫助,還有「黑警」收片的現實寫照。
《點五步》除了帶來熱血,還有主角林耀聲(圖)和胡子彤一起長大的屋邨情懷,觸動了小市民的集體回憶。
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的初戀,是和電影中胡子彤一樣,在屋邨發生呢?

感受80年代的輝煌

最新例子有在大埔大元邨成長的《點五步》導演陳志發,對屋邨生活有深刻體會的他,一直希望將自己的故事拍成電影。為了引起觀眾的共鳴,他在電影中加入個人經歷,例如片中對着屋邨牆身打棒球、掟水彈等情節,而其中一句「你估我哋邊個最先衝出呢條邨?」更來自他成長時的真實對白,同時說出了不少屋邨仔的心聲。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