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放水】去槓桿變穩槓桿 信貸緊縮下的苦中一點「甜」

撰文:黃捷
出版:更新:

中美貿易戰開打之際,即傳來中國放鬆貨幣政策的消息,在公開市場釋放5,020億元人民幣,透過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替市場注入流動性。
外界普遍認為,內地貨幣政策已由年初的「中性偏緊」轉向「寬鬆」。人行有此轉向,除了是為中美貿易戰做準備,但更多是為避免去槓桿政策過度抑制內需發展。
事實上,內地去槓桿雖初見成效,但在經濟有下行風險之時,堅持去槓桿,恐金融市場及經濟體系未必能承受短期的壓力。可以說,人行今次「鬆章」,是過渡期內管控過程的一定程度放鬆,猶如中藥裡加一點「糖」。

中國貨幣政策微調,避免去槓桿政策過度抑制內需發展。(路透社)

中國政府近年致力監管影子銀行、限制金融槓桿增長,在兩年半的去槓桿工作下,總槓桿率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時,槓桿結構也呈現優化態勢。

去槓桿初見成效

一邊廂,企業部門槓桿率下降,今年一季度企業部門槓桿率比上年同期低2.4個百分點,預計2018年企業部門槓桿率較2017年有小幅下降。工業企業中資產負債率相對較高的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明顯回落,今年5月為59.5%,比上年同期低1.8個百分點。

另一邊廂,住戶部門槓桿率上升速率邊際放緩,債務安全性可控。截至今年5月底,居民貸款增速連續13個月回落,從2017年4月的峰值24.7%降至今年5月的19.3%。此外,政府部門槓桿率持續亦回落,2017年政府部門槓桿率比2016年低0.4個百分點,連續3年回落,今年一季度進一步回落0.7個百分點。

去槓桿見成效,居民貸款增速連續13個月回落。(路透社)

違約之聲四起

不過,數字達標背後,去槓桿的重藥也出現了一些「副作用」,為經濟帶來陣痛,商業活動放緩。內地第二季GDP增長由上季的6.8%放緩至6.7%,是自2016年第三季以來增速最慢的一季。內需方面,第二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增長 9.4%,增速較首季回落0.4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信用緊縮亦為金融市場帶來振盪,明顯反映在違約情況的增多。去槓桿抽緊了在岸市場的流動性,引致不少高槓桿及財政管理欠佳的公司爆煲。據內媒報道,今年以來債券市場違約事件已增至28宗,違約債券餘額達到291.87億元人民幣,涉及發行人共16家。另一邊廂,內地P2P平台「爆雷潮」亦教人關注,內地媒體統計指出,單是自7月2日至16日的短短14日內,全國已有131家P2P平台「前赴後繼」地出現倒閉、投資人無法提現、實控人「走佬」、失聯的現像,甚至一些國資系以及上市公司背景的平台亦未能倖免,涉資逾千億人民幣。

信用緊縮令違約事件增多。(路透社)

去槓桿變穩槓桿

可以說,內地今次自我設計的去槓桿手術,即使是一劑對症下藥的藥方,但在經濟下行風險上升及中美貿易戰雲密佈的情況下,無疑是「太苦了」。是故,人行調查統計司長阮健弘上周五﹙20日﹚已於新華社旗下《上海證券報》撰文指出,從總體看,上半年成本相對較高的銀行表外融資已明顯下降,成本較低的貸款、企業債券增長較多,貸款結構持續改善,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強,這些轉變,能較好地幫助實體經濟穩中向好,並進入穩槓桿階段。

中國進入穩槓桿年代,某程度也有利於內需。有分析便指,與發達經濟體相比,內地住戶部門的槓桿率仍低,即使小幅上升也不構成風險,反而有利於擴大內需。資料顯示,中國住戶部門貸存比為62.1%,債務完全可覆蓋,不良率低,流動性風險可控,若轉化成提升美好生活需求的動力,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高品質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