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魔到】QE兩大後遺症拖息魔後腿 按息難衝高位

撰文:文顥宗
出版:更新:

息魔終於殺到!滙豐﹑渣打(香港)、中銀香港、恒生、東亞、永隆紛紛宣布調高按揭息率,將鎖息上限調高,新的按揭利率將於8月13日生效。
但跟上一次香港加息周期不同,環球量寬(QE)帶來的兩大後遺症,卻有望拖慢息魔步伐,「供樓一族」可望鬆一口氣。

息魔重臨香港,最為緊張的自然是一眾有樓在手的「供樓一族」,事關加息導致按揭供款負擔變重,難免要「勒緊褲頭頂硬上」。回顧香港上次2005年至2006年的加息周期,息魔來勢洶洶,本地銀行在1年之內加息約10次,最優惠利率由5厘急飆至8.25厘,令「供樓一族」聞風喪膽。

金融海嘯過後,香港經歷長達10年的環球量寬洗禮,在美國多次加息後終於上調按揭息率。惟不同的是,今次息魔稍為「變臉」,本港銀行至今仍未調升最優惠利率(P),反而主力調高H按的鎖息上限。息魔再度「殺到埋身」,未來港息又會否向美息急起直追?中銀香港(2388)經濟及政策研究主管謝國樑早前分析,由於本港經濟基本面良好,估計資金外流速度有限,故此港息持續低於美息份屬合理,預料香港加息步伐將於美國趨於同步,不會出現「追加」情形。

既然「追加」疑慮消除,港息走向就更取決於香港銀行的商業決定。換言之,港銀加息與否、加息快慢,背後都離不開一個「錢」字,而存貸利率之間的息差是否足夠闊、銀行是否有利可圖,正是當中的兩大考慮。

在2005至2006年的加息周期,本港息口快速抽升,港銀在1年之內加息約10次。(視覺中國)

上輪加息 港銀存款顯着流失

本港銀行加息,其中一個必要條件就是存款「縮水」,令銀行迫不得已要提高存款息率「吸水」,繼而導致資金成本上漲。以上一輪港銀加息周期為例,當時美聯儲於2004年步入加息周期,導致港銀存款顯着流失,以資金成本較低的儲蓄戶口為例,港元總存款額由2004年底的1.03萬億元,急挫至2005年底的7,422萬億元,跌幅高達28%。

存款戶口出現「乾塘」危機,令香港銀行不得不上調存款息率應對「錢荒」。期內本地主要銀行的平均儲蓄戶口息率,由0.01厘抽升逾200倍至2.2厘。隨着存款息率上升,銀行的息差壓力開始浮現,促使期內大行滙豐多次調升最優率利率,由5厘大幅抽高至7.5厘。

港銀水浸 存息仍低見海嘯價

然而金融海嘯後長達10年的低息環境,令全球「水浸眼眉」,香港銀行的財力已是今非昔比。直接反映銀行資金成本的存款息率,走勢「水靜鵝飛」,部份港銀儲蓄存款戶口息率至今仍持平於0.01厘的「海嘯價」,顯示港銀遭受的資金成本壓力相當有限。既然存息沒有太大上升壓力,預料銀行的息差仍能大致維持,銀行上調最優惠利率的步伐亦會相對審慎及遲緩。

經歷長達10年的量寬後,本港銀行「水浸」,存款息率仍然偏低。(視覺中國)

加息動力 視乎P按佔比

在資金成本以外,香港銀行最關注自然是能否透過加息「豬籠入水」。箇中關鍵,就是在港銀借出的貸款中,究竟有多少與最優惠利率有關?目前香港樓宇的按揭計劃,主要分為以港元拆息為基準的H按、與最優惠利率水平直接掛鈎的P按,以及定息按揭。換句話說,P按佔整體按揭比例愈高,加息所帶動的利息收入也就愈大。

回顧上一次加息周期,當時H按尚未普及,P按仍為市場主流按揭計劃。例如港銀啟動加息周期時的2005年3月,P按佔新造住宅按揭貸款超過98%;及至2006年4月,即使大行滙豐已將最優惠利率調升至8厘高位,惟P按佔比仍然超過85%,反映當時港銀有大量貸款資產與最優惠利率直接掛鈎,有望透過升P「賺息」。

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港元拆息(Hibor)長期低迷,令不少買樓人士轉投H按懷抱。(視覺中國)

H按反成主流 加息著數有限

過去10年,環球量寬令港元拆息長期徘徊低位,加上H按發展日趨成熟,令H按與P按的比例出現「風水輪流轉」,H按漸成香港主流。雖然近年本地銀行同業拆息持續上揚,但據金管局數字,今年6月H按仍佔新批按揭貸款高達89.7%,反映港銀只有少量資產與最優惠利率直接掛鈎。

目前大部分H按計劃中,均設有「P減一定息率」的封頂利率,惟與實際息率只屬間接相關,銀行能否「賺多啲」最終仍須視乎拆息走勢。拆息趨升,雖可令不少H按息率觸頂,惟銀行除了調高最優惠利率外,亦能透過收緊鎖息上限,從而提升來自H按的利息收入。換言之,現時與上次加息周期相比,P按的主流地位不再,加上銀行坐擁更多手段提升按揭貸款收入,所以這次香港步入加息周期,銀行無需急於調整最優惠利率,反而選擇將鎖息上限調高。故此,相比起加息與否,「上車一族」可能更應睇實拆息走勢,做好供款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