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大戰】亞馬遜苦戰15年 仍敵不過淘寶京東 這個死因最致命

撰文:何敬熹
出版:更新:

美國知名電商平台亞馬遜(Amazon)近年經營得風生水起,年度盈利首次突破100億美元,股價屢創新高下,市值更突破萬億美元,一度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
但強如亞馬遜,還是有「打敗仗」的時候,亞馬遜終計劃撤出中國網購市場,結束這場15年的苦戰。

亞馬遜終退出中國電商市場。(路透社)

亞馬遜今天公布,將退出中國電商市場,關閉網站亞馬遜中國,停止銷售內地產品,但內地消費者仍可繼續於亞馬遜的全球商店購買海外商品,亞馬遜其他中國區業務,例如Kindle電子書、雲服務等仍會繼續。

亞馬遜早於2004年殺入中國市場,當年的亞馬遜除了在美國市場經營得有聲有色外,亦早已殺入德國、日本、法國、英國等海外市場,電商經營豐富。相反,當時中國電商剛起步,淘寶網才成立了一年。但這場電商大戰,為何長勝將軍卻不敵電商初哥?

亞馬遜未能「中國化」

亞馬遜無錯是搶佔了先機,但卻因遲遲未能「本地化」,於中國市場水土不服,給了其他競爭對手冒起的機會。例如,亞馬遜網站一直強調奉行一套全球通用的標準,好處是顧客不論登入哪個地區的頁面都不會「迷失」,壞處則是難以推出真正切合中國市場的網頁設計。

貨品供應又是另一問題,早年亞馬遜中國甚少提供低質商品,對賣假貨更是嚴厲禁止,而高質商品選擇又有限,令貨品種類略顯不足。但當時的競爭對手,例如淘寶,不但提供更多廉價的低質貨品,網站上也有更多「假貨」,所以更吸引到對價格十分敏感的中國消費者。

亞馬遜進入中國市場時,淘寶網才剛成立了一年。(路透社)

堅持不賣廣告 錯失擴展良機

亞馬遜敗走中國的另一關鍵因素是,在電商發展的黃金年代、眾多競爭對手在旁虎視眈眈的情況下,亞馬遜卻奉行不做廣告的策略。這使得潛在客戶大量被競爭對手吸走,而亞馬遜中國就陷入了用戶少、銷貨慢,貨品價格難以壓低,所以更吸引不到新顧客的惡性循環。

亞馬遜創辦人貝索斯(Jeff Bezos)曾總結在中國市場失敗的原因:「不夠激進,投資不足,本土化不充分」。可是當認清這些問題時,已經太遲了,據消費者研究公司艾瑞諮詢(iResearch Global)的統計,阿里集團和京東去年已佔據了中國市場81.9%的份額,相較下,亞馬遜中國據報市佔率不到1%。錯失機會下,亞馬遜中國再難在中國電商市場站穩陣腳,只能忍痛「敗走」。

亞馬遜創辦人Jeff Bezos表示本土化不足,是在中國市場失敗的原因之一。(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