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點睛】研究揭露機械人自動生產 如何10年消滅2000萬職位

撰文:鄭寶生
出版:更新:

機械人自動化生產,人工智能(AI)解決方案,都能讓生產過程自動化。然而人類面臨的前景是,今次可能有數以千萬計就業崗位消失,而沒有足夠新工種替代。未來10年這幾千萬職位是如何被消滅?研究報告揭露了未來會遇到的情況。

過去人類經歷多次產業變化,例如工業革命,打破小家庭生產模式,但工廠大量招聘工人解決了失業問題。火車、汽車令馬車駕駛員、人力車車夫這類職業消失,不過產生汽車司機、火車司機及服務員、維修員,填補了職位流失。

汽車業是自動化生產較快的行業,部份工廠已經有大量工序不需要工人。(路透社)

失業工人可做工作 往往易被械取代

然而號稱「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械人自動化生產,涉及範圍極之廣泛,損失職位遠遠多於新出現的程式員等崗位,而且因自動化失業的人,往往無能力擔當程式員等高技術工作。

研究公司牛津經濟(Oxford Economics)分析數據,指出2030年前,全球有大約2,000萬個職位會因自動化生產而消失。而這些工人想找其他工作,會發現可以做的都已被機械人取代。

10年2000萬崗位消失 中國佔七成

這種情況,會在中國大量發生。

《BBC》引述牛津經濟的報告表示,中國人口和勞動力是世界第一,而AI發展亦在世界前列。報告指出,2011至2016年,中國汽車行業機械人應用增加119%,而其他行業更大增267%。

牛津經濟測算,2030年中國有累計1,400萬個崗位,因自動化生產而流失。

過往失業者可能會應徵的士司機,但很多地方例如日本,都考慮或已試行自動駕駛的士。(路透社)

自動化的「雙刃劍」效果已顯而易見。從好的角度看,可以提升效率推動經濟增長,創造不少新職位。

報告指,壞的一面是機械人造成世界、地區及國家的貧富懸殊加劇,必然會衝擊社會,這一趨勢亦已經出現。關鍵在於,被機械人淘汰的人,有多大機會勝任新創職位。

技術含量愈低 愈容易被取代

情況很多人想像得到,但實際是怎樣發生呢?

報告算出平均每個機械人可承擔1.6個工人的工作,而技術含量愈低,比率就愈大。

而最易被機械人取代的職位,通常集中在經濟較落後、勞工技術水平較低、失業率較高的地區,這些工人一旦自動化「殺到」將毫無招架之力。

舉例,製造業自動化後,失業工人可能會轉去建築、運輸、維修、辦公室行政等行業,然而這些領域亦會有大量工作自動化。

Volvo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早前測試自動駕駛電動巴士,而新加坡已有自動駕駛巴士上路的時間表。(路透社)

文員、秘書、經紀、記者都有壓力

除了低技術工作,一些機械性的工作,還有需要大量檢索、分析數據的工作,都會受到機械人威脅。

《BBC》指出,藍領工人、辦公室文員、秘書,以至證券經紀、記者,同樣面臨壓力。而需要創意、創新、人性和社交智商(Social Intelligence)需求高的工作,最少未來幾十年還是安全的。

要提高技術水平 更新知識結構

影響是如此巨大和普遍,報告指政府決策者將面臨極大挑戰。

牛津經濟指出,政府、工商界、研究機構和學術界,都應該設法提高及更新勞動力的技術水平、知識結構,令人們與時並進,適應自動化生產到來後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