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GDP增速降至6.2% 中國經濟「困局」仍難扭轉

撰文:于小龍
出版:更新:

中國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2019年二季度經濟數據,當季國內生產總產值(GDP)增速6.2%,相比於上季度下降0.2個百分點。儘管,中國官方媒體稱之為難得的企穩,並將下降原因歸結於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但是這仍難掩蓋中國經濟結構性困境。

金融空轉依然難以遏制,房地產相關信貸佔比過多,真正實體產業投資依然不足。儘管中國政府在通過降低信貸成本、政府專項債等等手段再刺激投資,但是市場需求不足和企業利潤低下依然導致中國經濟增速在持續放緩。

據人民銀行上周五發佈的金融數據顯示,6月末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21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10.9%,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是呈現逐步回升的態勢。上半年金融機構對實體發放的人民幣貸款累計增加10.02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26萬億元。從總體上看,中國的實體經濟正在逐漸恢復,企業的投融資慾望正在增強。中國政府的刺激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然而,在結構上來看,問題卻依然嚴峻。2019年上半年,中國住戶部門貸款增加3.76萬億元,佔到了全部貸款累計增加額的37%以上,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75萬億元。大量資金依舊由居民住房按揭貸款構成。僅6月份,在新增的1.66萬億元人民幣信貸中就有近5,000億元由住房按揭貸款的增長提供,約佔全部新增信貸的30%。

房地產市場是中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之一。(視覺中國)

企業短債增 中長期債減

同時,與2018年同期對比,2019年上半年企業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合計按年多增1.29萬億元。相反的是2019年上半年的企業中﹑長期貸款卻不升反跌,按年少增2,400億元。

房地產信貸和短期信貸的快速增長正在與中長期企業貸款增長乏力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這不僅反映出中國實體經濟的有效融資需求依然不足,而且說明中國經濟「脫虛向實」的任務依然艱巨。

按照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教授、天風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的分析,中國經濟依舊在「滯漲」的陰影裡徘徊。

一方面,實體產業的高風險和低利潤的情況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轉。為了保障就業和地方政府的業績,大量國有過剩產能依舊沒有得到清理,反而隨着「供給側改革」的實施,通過壟斷上游渠道進一步抬升了價格。這使得中游企業的利潤進一步被壓縮,儘管中國政府希望就此完成資本出清、產業升級的過程。但是隨着貿易戰的影響和對債務「暴雷」的擔心,這個進程不得不一拖再拖。企業利潤一直未能得到明顯改觀。

這導致了企業投資需求持續減弱,好的企業難以脫穎而出,而出於就業和債務風險等因素,中國的地方政府乃至銀行系統,依然在向這些企業提供「低息」信用。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的增加值增速只有6.3%。雖然,在全世界範圍內,這依然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但是對比中國政府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而言,就顯得並不盡如人意。

經濟滯脹是中國可能面臨的一大挑戰。(新華社)

資金市場流動性被扭曲

另一方面,中國房地產和金融投資的剛性兌付預期依舊尚未打破。其無風險套利空間的存在,使得大量社會資金,甚至是銀行資金依然在向「虛擬」經濟和「房地產」流動。儘管中國政府幾乎從未放鬆對於「影子銀行」的監管,多次強調「房住不炒」的原則,但是資本市場和居民部門依然難以抵擋利益的誘惑。

有觀點認為,當前中國經濟融資渠道不暢的問題,主要源於利率雙軌制,較高的政府指導貸款利率使得市場資金流動受到扭曲,使得企業實際融資成本難已下降,進而導致投資乏力,增長放緩。

然而,只要觀察目前導致中國經濟產生不暢順的根本原因就會發現,任憑中國政府把利率降得如何低,只要「房地產」和「金融投機」兩座「抽水機」依然在加速運轉,有多少資金都會被抽乾。

目前市場正處在觀望狀態,抑或說是僵持狀態。市場資金寧可等待政策變化,也不急於進入實體經濟。原本這一觀望的過程可能在短期內結束。但是,隨着中美貿易戰的升級,在穩定就業、防止風險的背景下,整個過程徒加變數。

中美貿易戰成為中國經濟的輸入性風險。(路透社)

隨着中國二季度GDP增速降至6.2%,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顯然又一次凸現出來。貿易戰是否能夠緩和,政府是否能夠騰出手來,繼續加速資本出清的進程,將成為中國經濟擺脫結構性危機的關鍵。

目前二季度中國經濟數據帶來的好消息是,外貿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壞,而高科技產業的增速在大幅增長。但是,僅僅憑藉這兩點,難讓中國扭轉乾坤。也許解決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還需要時間,正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保持穩定而漸進的改革,等待科技產業的崛起,這無疑將是對中國政府和民眾耐心的又一場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