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解碼】結構化「減息」 商業銀行貸款利率3大難題待解

撰文:安震
出版:更新:

中美貿易戰導致全球經濟下行,中國也面臨嚴重經濟困難。為了提高貨幣工具效率,中國人民銀行開始新一輪金融改革。上周六,人民銀行公告,決定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oan Prime Rate,LPR)形成機制,並將於今日﹙20日﹚起實施。

此次改革主要目的是完善貸款市場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最終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達致結構化「減息」。分析認為,這是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一步,雖然相對前1年期LPR利率,新LPR今日下調至4.25%,但融資成本能否真正下降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LPR貸款佔比僅為2% 

LPR最初設立於2013年10月,是金融機構對其最優質客戶執行的貸款利率,其他貸款利率可根據借款人的信用情況,考慮抵押、期限、利率浮動方式和類型等要素,在LPR基礎上加減點確定。

此前,儘管經過幾輪利率市場化改革,銀行貸款的利率上下限均已放開。但由於貸款基準利率的存在,各個銀行在利率定價時仍然以其為基準,LPR貸款利率幾乎形同虛設,在LPR設立最初的一年,LPR貸款佔比僅為2%。

原因不難理解,以2019年8月16日的報價標準,一年期LPR利率僅為4.31%,具體到原有的10家參與報價銀行,LPR利率還可能更低。比如中國五大行之首的工商銀行,LPR報價為4.3%。只有處於行業上游壟斷地位的國企和少數行業龍頭民營企業能拿到成本如此低的貸款。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認為,中國利率水平處於合理區間。(視覺中國)

根據清華大學2018年發佈的報告,中國企業平均融資成本約為7.6%,其中,銀行貸款融資成本為6.6%。除利率成本外,加上各種手續費、評估費,成本可能超過8%。這還是在融資成本已經被銀行貸款利率拉低的情況下。實際情況中,由於銀行風險定價模型的自身特點,貸款條件對於擔保有極高的要求,廣大中小微企業往往難以滿足。也就是說中國很多民營企業根本無法從銀行獲得低成本貸款。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央行和政府高層反復強調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而企業卻覺得「獲得感」不足的原因。

分析普遍認為,LPR使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基本完成「兩軌併一軌」的目標,未來貸款基準利率的重要性會顯著下降,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研究員、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明認為,不排除時機成熟時取消貸款基準利率。

在定價機制方面,LPR的參與報價銀行有原先的10家擴大到18家。在原有國有銀行和全國性商業銀行的基礎上增加了城商行、農商行、外資銀行和民營銀行。也就是說,貸款利率將會更加頻繁地跟隨市場利率進行波動。同時,報價由原先的加權平均改為算數平均,大型商業銀行的在利率報價方面的優勢被顯著削弱。

中國利率市場化還有很大改革空間。(視覺中國)

不過由於未來LPR定價是在中期借貸便利利率(MLF)上加點形成,考慮到最新一期一年期MLF中標利率僅為3.3%,從長遠看,擁有了更多話語權的城商行和民營銀行可以拿到成本更低的資金,企業貸款成本也可能下降。

張明表示,貨幣市場利率此前的顯著下降未來可以更好地體現在貸款利率中。這一點的確值得期待。不過,商業銀行貸款利率能否顯著下降還有三方面問題需要解決。一是如何緩解不同類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分層現象?如果中小商業銀行自身獲取流動性的成本較高,它們是不願意顯著降低貸款成本的。而為了保障商業銀行運行的獨立性與市場性,央行不可能設定商業銀行貸款利率的加成範圍;二是隨著宏觀經濟增速與企業盈利增速的下行,給企業貸款的風險溢價的確在上升,這也會導致商業銀行在設定貸款利率時不得不進行更高的加成;三是目前針對房地產開發商與地方融資平台的貸款限制依然非常嚴格,而這兩者又是中國商業銀行的傳統貸款大戶。目前商業銀行一方面出於「資產荒」,另一方面又面臨著非常嚴格的風險管控。即使新增信貸不多,商業銀行也沒有動力顯著下調貸款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