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中國金融開放步伐驟然加快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中國人民銀行於周一(25日)發佈《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9)》顯示,金融業對外開放政策應按照「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遲」的原則,深入推動落實。近年來,中國金融業和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明顯加快。

金融業方面,中國已經將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人身險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上限放寬至51%,並將原定於2021年取消外資股比限制的計劃提前至2020年。同時,中國也取消了境內保險公司合計持有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股份不得低於75%的規定,允許境外投資者持有股份超過25%;並放寬外資保險公司准入條件,取消30年的經營年限要求。

此外,中國還放開了徵信、評級、支付等領域的准入限制,允許外資機構在中國開展企業徵信業務和信用評級服務,可以對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的所有種類債券評級。

瑞銀集團持有的瑞銀證券成為中國首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視覺中國)

互聯互通己見成效

資本市場方面,在滬港通、深港通等股票互聯互通機制取得成功後,2017年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推出了「債券通」,提高了債券市場開放程度;2018年中國三大期貨交易所分別向國際投資者推出了原油期貨、鐵礦石期貨和PTA(精對苯二甲酸)期貨;2019年,中國A股市場放開了外資私募投資「港股通」標的限制,給予外資私募平等國民待遇。

中國的金融開放政策效果顯著。2018年12月,瑞銀集團增持瑞銀證券的股比至51%,成為首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2019年1月,美國標普公司在中國設立的獨資法人信用評級機構被予以備案,獲准進入中國信用評級市場。2019年11月,德國安聯保險集團在中國設立的獨資保險企業獲中國金融監管層批准同意開業,成為首家外資控股保險公司。

此外,2018年6月,中國A股被正式納入明晟(MSCI)新興市場指數;2019年11月26日,A股納入因子正式擴大至20%。2019年4月,以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債券首次被納入國際化指數(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2019年9月,摩根大通也宣布於2020年2月28日起將中國政府債券納入摩根大通旗艦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系列。

中國A股目前的估值較低。(視覺中國)

內地股市及債市具吸引力

對於中國來說,此時是加快金融開放的最佳窗口期。首先,全球經濟正陷入衰退,多國紛紛通過降息刺激經濟,導致全球風險收益水平持續下降。2019年以來,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的長期債券相繼跌入負收益區間。如果未來經濟持續衰退,寬鬆的貨幣政策或將進一步拉低金融資產收益率,國際資本必然需要尋找回報率更高的資本市場。反觀中國,A股市場的整體估值較低,債券收益率相對較高,對國際資本有極強吸引力。

其次,「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推進要求中國資本走出去。然而,隨着中國對外投資規模的不斷增大,資金流入增速和流出增速卻嚴重不匹配。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數據顯示,2009年至2018年的10年間,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了逾9倍多,達到1.9萬億美元;對外證券投資增長了約1倍,達到4,980億美元。同期,境外機構和個人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僅增長兩倍;對中國的證券投資增長了三倍。中國想要資本走出去,必須要開放市場引入資本,平衡國際收支。

最後,全球金融風險正在積聚中,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必須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本質上就是使股票、債券等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走出國門,是金融開放的一部分。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認為,全球對人民幣的需求主要源於人民幣和美元的互補性。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美元流動性短缺進而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然而國際化水平較低的人民幣沒能借機成為全球金融貨幣體系的補充。因此,在全球經濟不穩定的情況下,人民幣需要加速國際化,以便搭乘下次「東風」。

當然,金融開放可以「急匆匆」,但是監管水平不能「馬馬虎虎」。資本在引進來、走出去的同時,也要管得住。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9月11日撰文稱,中國的金融開放要「堅持放得開、看得清、管得住,切實增強開放條件下的風險防控和監管能力」。對於中國而言,金融開放的初衷仍是為實體經濟服務。只有把握好這個核心宗旨,中國金融開放的步伐才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