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擊破崩潰論 政治局會議突顯「量」與「質」的取捨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0年經濟工作。本次會議多次提到「高質量發展」,在「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情況下,為未來的經濟發展定下了「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

2019年第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錄得6%,創中國國家統計局1992年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最低值。不斷放緩的經濟增速引發了社會的普遍擔憂和廣泛討論,一時間「中國崩潰論」再次甚囂塵上。

然而,中國政府在制定經濟工作時對「量」與「質」的取捨早已發生變化。在2017年的「十九大」報告中,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標誌着中國政府的經濟工作重心由「量」向「質」轉變。

與此相呼應,2017年中共提出「三大攻堅戰」,即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脱貧與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解決的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單純追求「量」所造成的金融槓桿高企、貧富分化加劇和環境污染嚴重問題,目的是為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脱貧是中國走向小康社會的重要環節。(視覺中國)

為何重「質」輕「量」?

對於現階段中國經濟而言,「質」比「量」的提升更加重要。首先,中國經濟並不缺「量」。按GDP計算,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18年GDP增量佔全球增量的30%左右;按工業產值計算,中國是全球第一大工業生產國,2018年工業增加值超過美國和日本的綜合;按聯合國(UN)產業分類標準,中國是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可以說,在「量」上,中國經濟的規模已經相當龐大。

其次,「質」的缺失正在拖累「量」的發展。一方面,中國宏觀槓桿率高企。國際金融協會(IIF)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末,中國債務與GDP之比已經超過了300%。金融槓桿的過快增長以及影子銀行體系的過度膨脹,已經成為經濟發展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另一方面,過去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給自然生態造成極大破壞。隨着環境治理成本的上市,污染造成的經濟負外部性為政府和居民生活帶來極大負擔。

此外,當前全球發達經濟體政治動盪、消費乏力、經濟疲軟的根源之一就是貧富差距。中國在推行改革開放時打算「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然後先富帶動後富」。如今「先富」已經有了,中國的基尼係數也飆升至0.5左右(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分類,基尼係數在0.4至0.59之間表明貧富差距指數等級較高)。如果貧富差距繼續增大,中國經濟的不穩定性必然隨之增強。

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在「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領域,小康社會的目標包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由此可見,小康社會要求的更多是「質」的轉變。因此,為了經濟的長遠發展以及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國政府的對經濟的關注點必然從「量」轉向「質」。

先進製造業的發展是中國經濟從「量」向「質」轉變的縮影。(視覺中國)

保「量」增「質」是未來中國政府經濟工作核心

當然,中國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不會放棄保「量」。本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仍要求「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至於「合理區間」,2019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給出的要求是GDP增長6%至6.5%。目前來看,2019年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接近下限,但仍處於預期區間。所謂的「崩潰論」根本不值一駁。

事實上,從「量」來看,即使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繼續放緩,中國也能夠完成小康社會的經濟增長目標。根據中國光大證券的測算,如果2019年、2020年中國GDP增速分別為6.1%和5.8%,2020年中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較2010年增長100%以上,而GDP將較2010年增長99.7%,基本完成「翻一番」的目標。

而從「質」來看,2020年中國政府經濟工作的重點將是消除此前經濟發展中埋下的隱患,為未來小康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在「三大攻堅戰」完成後,中國的金融穩定性將增強,經濟增長對環境將更加友好,「量」的增加也更能體現社會公平。

《香港01》在《中國「自找麻煩」陷困局 經濟如何破繭重生》文章認為,當局對經濟的改革雖然在短期內拉低了經濟增速,但是也為經濟打開了「破而後立」的高質量發展空間。未來,保「量」增「質」或將繼續成為中國政府經濟工作的核心,而中國經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也將持續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