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兩會】兩會周四拉開帷幕 四大看點要留意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受到疫情影響而推遲的「兩會」於今日(21日)正式拉開帷幕。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不但導致兩會的推遲,也對中國經濟造成嚴重衝擊。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2020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下降6.8%,為1992年中國公佈季度GDP數據以來的最低值。因此,如何為經濟定調成為本屆兩會的最大看點。

看點一:GDP目標的設定

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根據小康社會兩個「翻一番」(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中國2020年的GDP增速需要在5.6%以上。然而,受疫情的衝擊,中國2020年全年實現5.6%以上的經濟增速比較困難。因此,政府工作報吿的GDP目標設定將關係到未來的經濟政策的刺激力度。

如果GDP增速目標在5.6%左右以完成小康社會要求,那麼2020年下半年經濟增速需要達到15%,這就意味著中國要出臺大規模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這種揠苗助長的行為可能會透支政策空間和經濟活力,給經濟的長遠發展造成隱患。

如果不設立GDP目標,只要求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那麼政府的行為以及市場的預期都會出現混亂。一方面,中國地方政府長期以來都以經濟增長目標作為運轉核心,取消經濟增長目標不但會令政府績效難以考核,也會導致政府官員無所適從、政府運轉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市場經濟活動嚴重依賴預期,當市場對未來經濟增長沒有統一的明確預期時,投資和消費行為都會收縮。

因此,政府工作報吿大概率會在2%至4%之間選出一個明確、合理的經濟增長目標。中國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表示,「今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僅為-3%,我們今年能達到3%的經濟增速,已經足足比全球經濟增速高出6個百分點,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績了」。因此,將政策目標順延至明年實現完全是可以接受的。

受疫情的影響,GDP目標的設置成為兩會期間的關注焦點。圖為5月21日工作人員在人民大會堂前做準備工作。(路透社)

看點二:財政赤字率的設定

為了應對疫情的衝擊,中國政府必然採取一系列財政政策刺激經濟,而財政政策的力度則取決於財政赤字率。中共中央4月17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已經明確提出要「提高赤字率」,但是合適的赤字率水準還需要在兩會期間公佈。

由於中國對疫情的控制較為徹底且中國家庭儲蓄率較高,中國政府的財政救助支出並不會出現大幅增長。與部分發達國家相當於經濟總量10%以上的財政救助規模相比,中國的財政赤字空間很大。當然,中國政府也沒必要為了刺激而刺激,因為財政收支長期失衡的隱患較大,中國政府在設定赤字率時仍要量力而行。中國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認為,中央財政赤字率可提高到3.5%甚至以上。相比之下,2019年一般公共預算赤字佔GDP比重為2.8%。

此外,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規模也會相應地擴張,預計有望達到3.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以上,同時抗疫特別國債的發行規模預計至少會達到1萬億元。目前,中國學術界正在爭議財政赤字是否需要貨幣化。從央行的態度以及現有法律限制的角度來看,中國大概率不會實施真正意義的財政赤字貨幣化。但是,抗疫特別國債可能會由央行從二級市場上直接購入,以緩解債券大規模投放對金融市場資金的擠出效應。

隨着財政赤字率的提高,中國央行將被迫擴表。(路透社)

看點三:如何拉動內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20年全球GDP增長將萎縮3%。同時,世界貿易組織(WTO)預計,2020年全球貿易將縮水13%到32%。在各大經濟體都受到疫情衝擊的情況下,中國也面臨著外需下降的風險。此時,如何拉動內需成為啟動經濟的關鍵。中國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毛盛勇在解讀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時表示,「要推動中國經濟平穩運行,一定要更好地推動內需增長」。

從近期出臺的產業政策來看,新基建可能作為拉動內需增長的重點方向被寫入新的政府工作報吿。根據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定義,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資訊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慧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新基建包括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基礎設施,是中國經濟在未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石。在經濟衰退時,由政府帶頭對新基建進行前瞻性投資可以極大地提高未來社會生產效率和投資收益率。

當然,老基建的規模效益強和產業輻射廣,是中國拉動內需的「撒手鐗」,也必然納入兩會的討論中。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陳彥斌認為,在應對疫情過程中,無論是新基建還是老基建的產業投資措施,除了要考量其能否拉動GDP之外,還要考量其是否可以帶動大規模就業和帶動儘可能多的人的收入增長與消費增長。因此,拉動內需必然要新老基建一把抓。

受疫情的影響,中國的線下服務業遭受巨大沖擊,短時間內難以恢復。(路透社)

看點四:如何為企業紓困

2019年政府工作報吿的重點之一是為企業減負。減稅方面,2019年製造業等行業的增值稅稅率將由16%降至13%,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行業的增值稅稅率由10%降至9%;降費方面,各地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由20%下調降至16%。中國政府網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共計減輕超過2.3萬億元。

受疫情的影響,企業在2020年面臨的挑戰與困難更大,中共中央4月17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明確表示要「保市場主體」。中國人民銀行參事盛松成認為,「市場主體,如企業、個體工商戶等,是經濟運行最基本的單位,如果市場主體因為疫情衝擊而『枯萎』,那麼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就可能從短期延伸為長期」。因此,「保市場主體」是最大的保就業、保民生。

目前,中國政府已經採取一系列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中國政府網的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各類企業繳納的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保費的減免額達6,000億元,免收公路通行費、降低電價氣價為企業減負超2,000億元。此外,銀行通過專項再貸款再貼現、激勵國有大型銀行發放普惠小微貸款、增加政策性銀行專項信貸額度等,為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低成本貸款2.85萬億元,對110多萬戶中小微企業超過1萬億元貸款本息辦理延期還本或付息。然而,由於疫情對企業的衝擊還沒有完全消失,進一步的助企紓困政策必然將在兩會期間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