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中國暫緩窮國還錢 海外放貸如何解決收不回的尷尬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大流行導致全球經濟衰退,發展中國家的償債能力也因此大幅削弱。在北京時間6月7日召開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表示,中國積極參與並落實20國集團暫緩最貧困國家債務償付的倡議,已經宣佈暫停77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債務償還。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淨債權國之一。根據慕尼克大學教授塞巴斯蒂安·霍恩(Sebastian Horn)等人發佈在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的工作論文,截至2018年,中國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債權高達5萬億元(美元‧下同),相當於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國際金融協會(IIF)的研究同樣顯示,截至2019年,中國現存海外債權高達5.5萬億元。

中國的對外債權並不完全是借款,其中大部分以投資的形式存在,以貸款形式存在的債權僅佔10%左右。即便如此,中國也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的主要債權國。霍恩等人的研究發現,在過去幾十年間,中國政府和國有債權人機構向全球150多個國家提供了超過5,000筆貸款,承諾總額高達5,200億元。IFF的研究指出,2013年「一帶一路」計劃啟動以來,至少有7,300億元中國資金被用於112個國家的海外投資和基建項目。

中國的對外貸款推動 「一帶一路」戰略快速開展。(新華社)

中國對外借款快速增長的最主要原因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orld Bank)以及有「富國俱樂部」之稱的經合組織(OECD)的對外借款無法滿足發展中國家的需求。

發展中國家不僅需要資金,也需要自由使用資金的權力。但是,世界主要債權國組成的非正式組織——巴黎俱樂部(Paris Club)在為債務國紓困時通常會附加嚴苛的政治條件。中國沒有加入巴黎俱樂部,而且《中國的對外援助》白皮書明確指出,「中國對外援助堅持平等互利,注重實效,與時俱進,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因此,發展中國家更樂意向中國借貸。

然而,中國作為新興的債權大國,缺乏有效管控外部債務風險的經驗。雖然中國沒有公佈海外壞賬的數額,但是霍恩等人的研究顯示,中國已經與外國政府和公共實體進行了140次債務重組和沖銷。目前,中國只是宣佈暫停77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債務償還。如果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無法從疫情中恢復,那麼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將面臨大量債務違約或重組。

雖然中國經濟已經開始從疫情中恢復,但是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仍在承受疫情的衝擊。(中新社)

單純從融資的角度來看,向欠發達國家和地區貸款的行為風險極大。簡單易行的貸款雖然能夠快速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推動國家對外戰略,但是容易埋下隱患,導致債務不可持續。因此,中國政府應當採取更加負責任的態度改善對外貸款的方式。

首先,中國應當廣泛地與國際機構合作,培養專業人才。投資、融資等金融行為需要大量的資訊和專業的管理。目前,中方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2013年,中國開始以非成員身份常態化參加巴黎俱樂部有關活動;2015年,中國牽頭建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2018年,中國政府成立了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

其次,中國應當提高對外貸款的透明度。中國的海外貸款行動一直處於「迷霧」之中,具體細節通常不公開,因此廣受詬病。提高透明度就意味著接受監督,而接受監督是提升管理水準和行政效率的有效手段。此外,提高透明度也有利於促進多邊合作,減少國內外社會對中國海外貸款的質疑和偏見。

最後,中國應當注重對外貸款的經濟效益,減少「面子工程」。中國對外貸款不帶政治條件,但是不意味著不能附帶條件。中國作為比較成功的發展中國家,有資格介紹自己的發展經驗。在向欠發達國家和地區貸款時,可以結合自身的經驗,為借款人設計合理的建設方案,將資金的經濟效益最大化,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