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物價揭開經濟復甦假象 中國或陷入資本空轉危機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了7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數據。無論是CPI還是PPI都表明,中國的物價水準依舊疲軟,經濟沒有從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中完全復甦。然而,超發的貨幣在金融系統中空轉,已經催生出資產泡沫,形成經濟復甦的假象。

7月CPI按年上漲2.7%,漲幅較6月擴大0.2個百分點。消費者物價走高的主要原因是豬肉價格飆升。數據顯示,7月食品價格按年上漲13.2%,漲幅擴大2.1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2.68個百分點。其中,豬肉價格按年上漲85.7%,漲幅較6月擴大4.1個百分點。

更有對比意義的核心CPI(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顯示,7月消費者物價水準按年上漲0.5%,漲幅較6月回落0.4個百分點。消費能力的疲軟,導致價格上漲增速開始回落。中國經濟還沒有真正復甦,需求疲軟仍是當前最大的難題。

7月豬肉價格上漲85.7%,影響CPI上漲約2.32個百分點。(視覺中國)

7月份,工業生產持續回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有所上行。從按月看,PPI上漲0.4%,漲幅與6月相同。但是,供給端的小幅回升無法掩蓋消費端長期的疲軟。從按年看,PPI下降2.4%,降幅比6月收窄0.6個百分點。其中,食品、衣著、一般日用品、耐用消費品等生活資料價格按年小幅上漲0.7%,採掘、原材料、加工等生產資料價格按年大幅下降3.5%。

中國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分析師周茂華認為,中國經濟剛擺脫衰退步入復甦擴張軌道,國內物價整體趨緩,其中,核心物價、工業生產者物價整體仍偏離正常水準。此外,國內部分行業企業並未完全擺脫疫情拖累,各行業復甦不平衡,仍存部分閒置資源;全球疫情防控與經濟前景不確定性仍強,經濟整體仍需要偏積極政策支援。

自疫情爆發以來,中國為了恢復經濟增長,向實體經濟注入了大量流動性。8月3日,中國央行在分析經濟金融形勢時再次表示「引導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顯高於去年(2019年)」。然而,寬鬆的貨幣環境只能保證金融體系穩定,不能保證實體經濟繁榮。

資金大量湧入中國股市,A股已經進入技術性牛市。(中新社)

事實上,在經濟衰退周期,超發的貨幣進入金融系統中空轉的概率更大。其原因在於,經濟衰退時,實體經濟的資本收益率和投資回報率明顯下降,資本在逐利的本能下會避開實體經濟,轉而進入更加有利可圖的金融市場。3月中旬以來,上海證券交易所股價綜合指數的漲幅已經超過20%,與整體經濟環境明顯形成背離。此時,作為經濟「晴雨表」的股市不能反映經濟的健康狀態,反而形成經濟復甦的假象,7月的物價水準顯示經濟需求端依然十分疲軟。

需要警惕的是,資金空轉對實體經濟的危害極大。首先,因資金空轉盈利產生的財富效應會源源不斷地吸引資金流入金融市場,導致經濟脫實向虛。其次,資金空轉雖然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但是長此以往必然會產生資產泡沫,給經濟發展帶去新的阻礙和風險。最後,資金在金融系統中空轉只會令資本擁有者的收益增加,大部門普通民眾無法分享這部分盈利,其結果就是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社會穩定性進一步下降。

為了使貨幣政策更有效率、減少超發的貨幣在金融系統中空轉的現象,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應當更加靈活適度,強調精準和效率。此外,中國政府應當利用好財政政策和政府投資能力,加大對新興產業、科技創新、5G等新基建的投入。通過政府投資帶動民間資本,搞活實體經濟。

長遠來看,經濟的衰退期是最佳的投資周期,此時物價水準低,投資成本顯著下降,長期投資回報率也相應被拉高。此外,經濟低迷時期,壟斷性產業形成改革阻力較小,更容易誕生新業態、新模式。因此,中國政府應當把握住機會,發掘經濟的新動能,引導超發的貨幣重回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