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住建部喊話學習新加坡 經濟學家質疑未經詳細論證

撰文:王雨辰
出版:更新:

廣東深圳市住房與建設局局長張學凡日前在公開演講中表示,深圳要學習新加坡,未來深圳的住房比例是「六比四」,目標是讓深圳60%的市民住進公共住房,未來將加大住房供應,推進大規模住房建設。這是深圳市官方首次明確表態,在房地產市場發展方面借鑑學習「新加坡模式」。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輿論熱議。

所謂「新加坡模式」是指1964年,新加坡政府開始推行的「居者有其屋」計劃,鼓勵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階層購買新加坡建屋發展局興建的組屋,建立起與多數發達國家以公共租賃或房租補貼為主,截然不同的住房保障制度。

在新加坡的模式中,規定申請組屋必須要提交真實合法的材料,如有弄虛作假會被罰款甚至監禁6個月。此外,該類房產還要求5年內不允許出售,即使5年之後流入市場交易,還需當地政府部門審核批准,只能賣給有購買組屋資質的購房者,因此在規定基本上杜絕了炒房的可能性。數據顯示,超過80%的新加坡公民居住在政府營建的組屋中,住房自有率和組屋自有率高達90%以上。

改革開放,深圳經濟迅速發展,1998年住房商品化後,隨著人口不斷流入,住房供應緊張,房價隨之水漲船高。目前深圳住宅均價已經超過北京和上海,成為中國房價最高的城市。這背後是越來越難解決的住房問題。官方數據顯示,深圳全市住房累計數量達到1,068萬套或6.12億平方米,人均面積27.8平方米,還沒有達到中國和廣東省的最低標準線。主要原因是深圳還有超過70%的人居住在城中村,城中村佔深圳住房面積的54%左右。

而深圳常住人口依然以每年40至50萬的速度流入,住房需求缺口依然很大。根據深圳市住建局《住房發展「十四五」規劃》,到2018年深圳商品住宅總建築面積為1.69億平方米,共計187.9萬套。

包括深圳在內,中國內地發展房地產的模式被認為借鑑了香港的經驗。(REUTERS)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深圳此次明確了要學習新加坡的模式,勢必對後續的住房制度和住房開發等產生較為重大的影響。可以預期,大規模建房行動將會開展,尤其是在解決住房矛盾等方面,預計深圳會有較為明顯的動作,可能會出臺包括各類土地供應和政策扶持。另外,在類型方面,政府主導的銷售型住房和出租型住房都會推進,或意味著共有產權住房和政策性租賃住房等會成為重要的產品類型。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認為,新加坡是城市國家,80%的住房是政府提供,如果只是深圳市政府單獨借鑑新加坡模式,在中國這個統一的國家,人口在地區之間流動,哪怕由於戶籍制度的存在,人口流動不是完全自由的。在這樣的前提下,深圳要做到政府給大多數人提供廉價住房,可能會造成兩種情況,一是其他城市人口更多的湧向深圳,加劇供需不平衡。二是,一部分人可以得到政府提供的廉價住房,另外一部分人無法取得住房,只能以更高的市場價格取得住房,這會產生政府管理的新難題。

另外,借鑑新加坡房地產模式,需要考慮是全國一起借鑑,還是某個特定地方單獨借鑑?如果大範圍借鑑推廣,國家財政能否負擔是個很大的問題。這樣的模式是否能比市場化的手段能更好的解決房地產問題,是存在疑問的。反過來想,為什麼在全世界範圍內沒有一個大國複製了新加坡的模式。

陸銘認為,新加坡之所以不會產生類似問題,是因為「國籍」和「戶籍」根本上是不同的。外國人在新加坡無法取得國民待遇是正常的,但深圳的外來人口絕大多數依然是「中國人」,不論有沒有深圳戶籍,都有權享受同樣的國民待遇。

經濟學家馬光遠甚至在社交媒體上直言:「我不知道(深圳住建局)這樣的設想有沒有好好論證過」。「深圳落戶門檻很低,2019年新增人口40多萬,假定深圳市政府有錢,可以給這麼多人蓋房子,全國很多人為了房子會進入深圳,深圳是讓來呢?還是不讓來?深圳是想把自己封閉起來,搞全國最嚴格的戶籍制度?烏托邦很好,美麗的夢想很好,白送房子很好,但能實現的概率有多大?在住房問題上,逆市場化的潮流註定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