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中國GDP破百萬億元 今後便放棄訂立GDP目標?

撰文:姚卓然
出版:更新:

市埸普遍預期今年全球經濟將錄得復甦,中國經濟成為市場焦點,不過,就中國而言,今年地方政府訂立的GDP目標卻較市場為低,對經濟復甦的強度似乎有所保留,甚至有官方人士建議中國今年不應該設立GDP增長目標,意味中國政府或已放棄為GDP訂立目標。

去年中國經濟逆市增長2.3%,GDP首破百萬億元人民幣,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隨着地方兩會陸續召開,多個省市今年GDP增速目標相繼出爐,多數定在6%以上,較國際組織及市場所預測的增長8%至9%左右為之保守。當中,一線城市如廣東、上海、北京將2021年GDP增速目標統一設定在6%以上,中部省份河南、湖南、山西等經濟增長目標為7%至8%,湖北作為2020年受疫情影響最大的省份、海南由於自貿港政策利好,2021年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均在10%以上。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上表示,將確保央行採取的政策是具有一致性、穩定性和一貫性的,而不會去過早地放棄此前發布的支持政策,預估今年中國的GDP增速將恢復到正常區間內,符合預期,惟未透露預測數字。他亦指出,中國的貨幣政策將繼續支持經濟增長,人行將關注宏觀槓桿和不良貸款風險。

建議「十四五」期間不設立GDP增長目標

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表示,2021年經濟基準預測在8.5%左右。然而,他指這數字之中有很大的基數效應,這種統計上的基數效應容易給投資者、政府部門帶來誤導性,包括對宏觀政策的誤導,因此要加以關注。

馬駿認為,從今年開始中國應該永久性取消GDP增長目標,而把穩定就業和控制通貨膨脹作為宏觀政策最主要的目標。他指,GDP的數字可以作為一個預測,財政部門可以將其作為一個基礎來進行財政收支的預測,投資部門可以將其作為基礎來預測投資行為,但不應該將其作為考核地方政府官員業績的指標。

他指出,若繼續將GDP增長設定為官方目標,地方政府加碼推高當地GDP,會加大隱性債務的金融風險,也會出現經濟數據注水的情況,而且高基數效應下GDP數據大幅放緩。故此,不設GDP目標便可避免地方政府為追求增長目標,加大隱性債務的風險及虛報增速的問題。

待其他經濟指標形成便可放棄GDP目標

不約而同的是,中國社科院財經院綜合經濟研究部副主任馮煦明亦於今日發文建議,今、明兩年中國全國層面不對外正式公開GDP增速目標,因受疫情和基期因素的影響,一些經濟指標仍將面臨非常規波動,其所表徵的真實經濟含義可能複雜而隱晦。

但是,他明確表示,不對外公布GDP增速目標並不代表沒有GDP增速目標,更不代表GDP增長不重要。他認為,GDP增長目標仍將是宏觀調控和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礎性指標。

馮煦明指出,宏觀經濟跟踪監測與宏觀經濟管理中需要納入更多反映「經濟發展質量」與「經濟發展效益」的指標,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碳排放與生態環境質量、人民生活便利度幸福度、社會保障覆蓋廣度與深度等。目前,包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在內的若干研究團隊正在朝這一方向展開課題研究,嘗試提出適合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指標目標體系。但不論在哪種方案中,在更科學全面的指標體系尚未建立起來之前,GDP指標都仍然是一個關鍵性指標。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5月的「兩會」上,中國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明確2020年中國將不設GDP增長目標,是1994年中國開始設置經濟增長目標以來,首次沒有提出一個具體目標。現時兩位在位官員的表態,意味中國內部已不將GDP增長作為唯一指標之選。

去年中國經濟逆市增長2.3%,GDP首破百萬億元人民幣,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馬駿:貨幣政策應適度轉向

中國槓桿率上升得非常快,馬駿要求貨幣政策開始調整,但也不能轉太快。去年首三季中國宏觀槓桿率上升25個百分點,為2009年以來最大升幅,他表示這將會導致未來的金融風險,有些領域的泡沫已經顯現,包括A股及一線城市樓價等。此乃中國官方人員首次出口示警A股及樓價存在泡沫,提醒市場千萬不要過份興奮。

不過,同時,他擔心如果今年貨幣政策不進行適度轉向,會導致中長期更大的經濟、金融風險,而不過,貨幣政策如轉向過快,則會加劇通脹問題及影響實體經濟。他認為今年中國M2增速其控制在9%左右的話,相對來講是比較合理的。

對港股的啟示

香港作為極度外向的經濟體,主要投資者來自外資和北水。現時市場流動性持續泛濫,目前北水今個月每日近乎以過百億元的速度流入港股。資金尋找求回報便走進港股之中,但香港缺乏貨幣和財政政策的空間,一旦流動性收縮,港股率先淪為「提款機」,恐將先遭遇一輪捱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