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拉響通脹警報 市場警惕產業鏈下游利潤收縮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隨着銅、鐵礦石等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不斷攀升,中國正面臨着「輸入型通脹」(指由於國外商品或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引起國內物價持續上漲的現象)。值得注意的是,從數據上看,本輪通脹有明顯的結構性特點,即反映產業鏈上游成本的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與反映產業鏈下游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出現明顯的增速差異。

中國國家統計局於周二(11日)發佈的數據顯示,4月CPI按年上漲0.9%,漲幅比上月擴大0.5個百分點。豬肉價格下降並沒有影響整個消費品市場的上漲趨勢。4月豬肉價格按年下降21.4%,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按年上漲0.7%,漲幅比上月擴大0.4個百分點。

此外,4月PPI按年上漲6.8%,漲幅比上月擴大2.4個百分點。其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對PPI增速的貢獻最大。數據顯示,生產資料價格上漲9.1%,漲幅擴大3.3個百分點;生活資料價格上漲0.3%,擴大0.2個百分點。

大宗商品漲價使產業鏈中下游的製造業企業成本上升。(新華社)

本輪通脹中,PPI的增速明顯高於CPI的增速。由於本輪通脹是由大宗商品漲價引發的,PPI與CPI的增速差別表明上游的漲價難以通過產業鏈向下傳導,產業鏈中下游企業面臨的成本增幅要遠大於售價增幅。這就意味着,產業鏈中下游企業的利潤將受到擠壓。

事實上,中國經濟還處於復甦階段,需求端的恢復速度還不足以支撐消費品價格的快速增長。因此,國際大宗商品漲價引起的輸入型通脹也僅能停留在產業鏈上游。5月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在點評一季度中國經濟時表示,「中國生產擴張的幅度快於需求」,並認為,「供大於求的現實使物價上漲缺乏基本面的支持」。

雖然普通民眾不會有物價騰飛的直觀感受,但是資本市場已經開始調整對製造業企業的盈利預期。中金公司固定收益團隊警告稱,「上游價格過快上漲會擠壓下游利潤」。近5日個交易日,A股申萬一級行業指數跌幅排名前五的指數有四個來自制造業領域,分別是電子、電氣設備、家用電器、機械設備。港股方面,恒生消費品製造及服務業指數自5月以來震盪下行,跌幅略超恒生指數。

目前,分析機構普遍認為對PPI很難保持高增速。中金公司固定收益團隊認為,產業鏈下游價格增速放緩可能最終會拖累上游,導致PPI按月見頂。因此,中金預計PPI的按月和按年增速將於今年二、三季度見頂。

中信建投宏觀債券團隊也認為,當前中國國內宏觀政策對「穩價保供」訴求提升,黑色系商品價格不具備持續大幅上行的基礎,因此PPI按月增速再度明顯走高的可能性較小,預計6月PPI增速按年將轉向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