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危機|國際糧價飆升 矛頭不應指向中國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國際糧價的快速上漲正在引發糧食危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6月3日發佈的報告稱,儘管世界穀物產量有望創下歷史新高,但5月份全球食品價格上漲速度驚人,為十多年來最快增速。

數據顯示,5月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錄得127.1點,按月上漲4.8%,按年則猛增39.7%。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每月追蹤全球貿易最活躍的食品類商品國際價格,5月植物油、食糖和穀物等國際大宗糧食的價格飆升,推動該指數攀升至自2011年9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僅比其名義歷史峯值低7.6%。

在國際玉米價格帶動下,糧農組織穀物價格指數較 4 月份上漲 6.0%,按年平均高出 89.9%。(新華社)

發展中國家面臨嚴重糧食危機

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計劃署和歐盟共同發布的《2021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2020年,至少在55個國家和地區有1.55億人陷入危機級別或更為嚴重的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況,比上一年增加了約2,000萬人。

報告認為,2021年的糧食安全前景將更加嚴峻。由於地區衝突連綿不斷、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而採取的限制措施使經濟受到重創、惡劣的天氣條件長期持續等因素,糧食危機可能愈演愈烈。

值得注意的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糧食危機將更加嚴重。

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的家庭在食物上的支出比重較大。世界經濟論壇(WEF)2015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貧困國家的家庭通常將收入的40%以上用於購買食物。在尼日利亞等地區,家庭甚至需要將收入的一半以上都用於購買食物。因此,這些國家對糧食價格十分敏感。

另一方面,疫情期間,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發展中國家也不例外。由於居民收入受疫情影響而大幅下降,對於發展中國家的家庭而言,不斷飆升的糧食價格如今顯得更加高不可攀。

國際糧價上漲的矛頭不應指向中國

英國媒體《金融時報》旗下的「FT中文網」6月4日撰文將國際糧價上漲的原因歸結於「中國對糧食和大豆的需求飆升」、「巴西遭遇大旱」、「生物柴油對植物油的需求」。然而,「FT中文網」將推高國際糧價的矛頭指向中國,卻完全搞錯了重點。

誠然,2021年1月至4月中國進口糧食數量較2020年同期增長了51.7%。其中疫情因素的干擾較小,因為該數據較2019年也增長了54.6%。但是,這主要是由於在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中,美國要求中國大量進口美國糧食。

根據協議,中國需要向美國增購320億美元的農產品。要知道,中美貿易戰之前,中國全年糧食進口規模最高也不足500億美元。2020年中國自美國進口的糧食按年增長了66.9%,但是,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統計,2020年中國自美國的糧食進口額僅達到美國當年要求數額的64%。因此,2021年中國不得不繼續加大從美國購買的力度。

此外,中國進口的糧食主要是大豆,對於國際糧食市場影響力較大的三大主糧小麥、水稻和玉米,中國一直實施進口配額管理。2004年至今,三大主糧進口配額一直保持不變,其中小麥、水稻和玉米的配額量分別為963.6萬噸、532萬噸和720萬噸。

中國國家發改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主任黃漢權認為,把國際糧價上漲的原因歸結為中國大量進口糧食,這種説法是不負責任的,完全有悖於事實。從進口量看,中國糧食進出口量只佔全球貿易量十分之一左右,而且進口的大頭是大豆,對世界糧食價格上漲的影響有限。

事實上,全球對穀物的整體需求和供給基本穩定,並沒有發生較大供需錯配,糧農組織甚至預計2021年全球穀物產量將創下新高。只不過,由於疫情的影響,全球供應鏈和區域內的供應鏈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擁堵」,造成局部糧食供給出現錯配,推高了糧食價格。

國際糧價飆升的深層次原因其實是美聯儲持續「放水」,導致以美元定價的國際大宗商品「水漲船高」,糧食價格也無法倖免。此外,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投機商們把握時機,不斷炒作恐慌情緒,也是國際糧價飆升的重要推手。因此,「FT中文網」將矛頭指向中國,完全搞錯了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