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創數十年高 美國明年擬加息 歐洲為何堅拒跟隨?|財經評論

撰文:古美儀
出版:更新:

美國通脹破頂創40年高;歐洲通脹亦不遑多讓創25年高位,同樣面對通脹高企,美國及歐洲央行上周的行動卻背道而馳。美國聯儲局點陣圖預告明年有三次加息機會「鷹氣十足」;執掌歐洲央行的拉加德卻一再重申,明年加息機會近乎零。歸其原因,在於大西洋兩岸的通脹升勢及對Omicron疫情防控策略,存在結構性分歧。

美聯儲點陣圖預告明年有三次加息機會「鷹氣十足」;執掌歐洲央行的拉加德卻一再重申,明年加息機會近乎零。(資料圖片)

歐美兩大經濟體 同樣飽受高通脹困擾

今年以來通脹成為財經新聞的關鍵詞,受到疫情期間多國QE行寬鬆貨幣政策「放水」,防疫政策及各國封關措施令到物流供應鏈中斷,環球通脹明顯升溫,當中美國最新通脹數據突破「6字頭」,升至40年高位,物價較去年同期高出6.8%。

歐洲通脹即使仍低於美國,但亦創逾25年高位,達到4.9%的危險水平,,遠高於歐洲央行2%的目標水平。可見兩大經濟體面對的通脹壓力,實屬不遑多讓;不過兩大央行的貨幣政策,卻有明顯的分歧。

聯儲局明年加息「鷹氣盛」

聯儲局於今年11月,正式宣布縮減其每月1,200億美元的買債規模(taper),是結束疫情期內實施無限量寬鬆、走向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首個里程碑;一個月後,更宣布將縮減買債規模倍升至300億,最快明年3月完成整個Taper進程。

同時,在加息步伐上,聯儲明顯較歐央行進取,一來最新本月公布的美聯儲點陣圖預告明年有三次加息機會。二來、最新聯儲局理事沃勒(Christopher Waller)取態更為進取,他於公開活動上致辭時表示,聯儲局可能最快於明年3月結束買債後短時間內開始加息,並認為應該在夏季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縮表),以應對現時高至警戒水平的通脹。

歐洲央行上周重申緊急疫情資產購買計畫(PEPP) 將如期於明年 3 月結束,表面上是有意收水;不過同時間表明擴大明年 Q2、Q3 的常規購債計畫的購債規模,所以實際上,仍舊是在市場買債放水(路透社)

歐央行堅持明年不加息

另一方面,歐洲央行上周重申緊急疫情資產購買計畫(PEPP) 將如期於明年3月結束,表面上是有意收水;不過同時間表明擴大明年第二及第三季常規購債計畫的購債規模,其中在次季買債規模更將翻倍至400億歐元,所以實際上,仍舊是在市場買債放水,繼續為歐元區提供政策支持。

在加息步伐上,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會後記者會上重申,明年依舊不太可能升息,並強調,疫情再度影響消費支出並威脅歐元區經濟,為了防堵疫情,部分成員間被迫實施限制措施,這恐將延遲復甦,並打擊消費者和企業信心。

兩大央行的取態一鷹一鴿,究其原因是加息收水的主要動力,也就是通脹結構,存在結構性的分歧。

美國通脹一年間由「1 字頭」升至近「7字頭」

美國通脹全年升勢驚人,由今年初的「1字頭」,至4月份升至「4字頭」,至10月份更逼近「7字頭」,細看美國通脹數據,當中工資增長升幅明顯,自今年5月起,美國平均每小時工資連續八個月錄得按月正增長,升幅最高是5月份,工資較上個月急升0.7%。

按年比較,今年的整體工資較去年高出近5%,而且未有掉頭向下趨勢,全因美國正經歷「大離職潮」,亦是支持工資持續增長的主因。「大離職潮」是德克薩斯農工大學梅斯商學院教授克洛茨(Anthony Klotz)今年初創造的一個術語,是指愈來愈多市民辭掉工作,改為在家發掘其他賺錢機會。據官方統計顯示,美國在9月份,有440萬人自願辭掉工作,相當於全美3%勞動人口,寫下歷史新高,同時英國《BBC》亦形容此現象是「勞動力市場忠誠度危機」。

據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的數據,與去年同期相比,9月跳槽者的工資上漲5.4%,高於5月同比3.4%的漲幅,也是近20年來最大的漲幅。(資料圖片)

美國通脹爆表 「大離職潮」工資急升成主因

美國的員工在就業市場上佔上風,開始要求更高的工資、更好的福利以及靈活的工作時間等其他待遇。政府數據顯示,因為就業機會超過失業人數,企業在吸引員工上不得不付出更多努力。據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的數據,與去年同期相比,9月跳槽者的工資上漲5.4%,高於5月同比3.4%的漲幅,也是近20年來最大的漲幅。留在自己工作崗位上的人工資則上漲了3.5%。

員工加薪後購買力增強,觸發服務業連環漲價,物價上升不再是疫情以及供應鏈中斷所帶來的短暫性因素;反而是由實際性需求帶動,所有人都明白,只是聯儲局現在才扭扭捏捏地承認了。

由於歐洲通脹壓力並不是有工資增加實質性推動,歐洲央行似乎仍有空間,推遲Taper 甚至明言不加息,支撐經濟,抗衡資金「班師回美」回流華盛頓的壓力。(視覺中國)

歐洲就業市場尚未復甦 火車頭德國本季GDP或倒退

相反,歐元區的通貨膨脹雖然亦高,不過相對美國而言升幅相對「可控」,由今年初不足1%,升至最新逼近5%。通脹的構成主要是由能源價格帶動,而未有如美國一樣,由工資增長帶動。從歐洲的通脹數據分項看,能源價格上漲對通脹貢獻最大,11月能源價格將從10月的23.7%,上升至27.4%,為年度內最高漲幅。

同時,歐洲就業市場復甦緩慢,沒有明顯的漲工資壓力,特別是觀察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的表現,正徘徊在經濟衰退的邊緣。受到新一波新冠疫情Omicron阻礙,德國央行在月度報告中證實,本季度經濟可能萎縮。早前智庫機構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Ifo)預測,德國今年第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將比第三季度萎縮0.5%。

歐洲續寬鬆 試圖抗衡資金「班師回美」壓力

兩大央行鷹鴿對比強烈,歸其原因,在於大西洋兩岸的通脹升勢,存在結構性的分歧,美元及歐元匯價走勢近半年出現此起彼落,美元指數今年以來累升7%,逾一年高;歐元兌美元跌至1.12,創十七個月低。

展望來年,由於歐洲多國已逐步放棄「與病毒共存」策略。為免歐洲在聖誕節及新年期間恐臨新一波疫情海嘯,荷蘭政府率先宣布封城至明年1月中,成為歐洲首個在聖誕假期全面封城的國家。而英國作為歐洲疫情的「重災區」,累計Omicron個案已經接近四萬宗,最新首相表明有需要會毫不猶豫行動。

可以預期,美國加快Taper,甚至在明年提早加息,其他發達經濟體資金流難免流出壓力加大。然而,由於歐洲通脹壓力並不是有工資增加實質性推動,歐洲央行似乎仍有空間,推遲Taper甚至明言不加息,支撐經濟,抗衡資金「班師回美」回流華盛頓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