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蟬聯「集資王」  港股市場需繼續主動改革

撰文:何敬熹
出版:更新:

港股今年再榮登全球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集資王」,是近五年的第四次。港交所去年推行上市改革,終令「同股不同權」的阿里巴巴可於上月來港作第二上市,集資最多1,012億元,是港股今年其中一個「致勝關鍵」。隨互聯互通需求和呼聲愈來愈大,港股市場有必要主動進行更多改革、加強監管,以跟內地股市接軌,提升整體競爭力。

國際會計師行畢馬威統計全球主要股市的IPO集資情況,截至12月13日,港股共有160宗新股上市,集資額3,078億元,是2010年以來新高,令香港蟬聯全球市場「集資王」寶座,遠遠拋離其他幾個主要對手:納斯達克(2,145億元)、紐約交易所(2,114億元)、沙特交易所(2,075億元)和上海交易所(1,973億元)。

去年港股的上市改革,掃平「同股不同權」企業來港上市的阻礙,便是今年能吸引阿里巴巴在港第二上市、且再成全球「集資王」的主因之一。不少人料阿里來港上市會對在美上市的中國概念股起示範作用,若能持續吸引大型中概股和中國科網公司上市,對港股市場絕對是大大的好事。所以港股市場絕不能「守株待兔」,必須主動改革。

阿里巴巴來港作第二上市,令今年港股集資額大增。(資料圖片)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過往便多次提到,打造與內地的互聯互通渠道、擔當中國和國際市場的鏈接,是港股市場發展的一大方向,雖然隨2014年滬港通開通、2015年深港通開通、2017年債券通北向通開通,互聯互通已取得一定進展,但還有很多後續工作要做。要再進一步推進「ETF通」、「新股通」、「期貨通」等機制,有指中證監要求香港必須落實股市實名制,以防互聯互通下,國際金融大鱷可直接買賣A股、ETF、期貨等,於內地市場「興風作浪」,危及內地金融系統的穩定。

今年6月簽訂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便提到,內地及香港相關部門會就互聯互通機制設立投資者實名制。香港證監會主席雷添良本月10日也確認,繼去年9月滬港通和深港通北向交易實施實名制後,南向港股實名制會於今年內實施,預計至明年初開始會有港股實名制諮詢。

股票實名制助監管

股票實名制對香港來說較為新鮮,但內地早已推行,內地採用「一戶一碼」制度,每名客戶只能有一個投資者編碼,以身份證或執照等證件開戶,不論在多少證券行有戶口,於交易所只可有一個交易編碼,不得借予他人使用。對此,李小加大讚從監管角度來看,「一戶一碼」是最好的制度,若沒有「一戶一碼」,港交所只能直接監督市場參與機構,不能如內地交易所般直接監管成千上萬投資者。

李小加大讚股票實名制有助監管。(資料圖片)

現時香港監管機構一般較被動,公開資料僅顯示買賣盤來自哪一家券商,若出現異常市場行為,監管機構要調查需再向券商索取資料數據,費時失事。但若港股行實名制,證監會便能實時掌握各投資者的買賣情況,若出現違法的造市炒賣,便可進行即時的監控和介入,對違法者更有阻嚇力之餘,也可盡快令市場回復秩序和穩定,強化市場透明度。

推動實名制並不只有內地,全球各地都在推動實名制,2008年金融危機後,各國政府希望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管,除要求銀行履行《巴塞爾協議三》外,其中之一便是金融穩定委員會於2011年提出,要構建全球統一的法人機構識別編碼(LEI)體系的建議。

可以說,香港推行實名制,設立LEI規條是一舉三得,首先可提升監管效率,減少市場違規事件;二來可追上內地的監管標準,為進一步互聯互通掃除阻礙;三來能緊隨國際趨勢,跟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的監管看齊。可以說,要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確實沒理由不推行股票實名制。而在互聯互通的南向交易和北向交易實施實名制後,才於整個港股推行,也給予券商和投資者更多時間去理解該系統,減少改革帶來的衝擊和混亂。

市場強烈反對引入「停市機制」。(資料圖片)

市場反對設立「停市機制」

除港股實名制外,香港監管機構正進行的「市場波動調節機制」改革諮詢亦備受注目。對於市調機制的修改,12月13港交所刊發的諮詢總結指,市場普遍支持有關建議,會開始落實優化措施的準備工作,料於明年第二季推行。不過,港交所同時建議考慮引入停市機制等波動調控措施,就引來市場強烈反對,有多達77%的回應人士和機構反對,大多數反對者認為,現有的冷靜期機制已提供合適的市場波動調節解決方案,擔心停市機制會造成「磁吸效應」,令投資者預期停市而更恐慌地搶先拋售,令波動更劇烈。

市場大力反對停市機制,原因之一在國際欠缺成功先例。首先,歐洲市場因通常採用較全面的個股波動調控,故未有實施較一刀切、市場層面的停市機制。其他主要已發展的市場中,目前只有美國和加拿大市場實施這種市場層面的停市,而且實施多年極少被觸發,只有美國於1997年觸發過。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事後檢討指出,第一次觸發(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350點或 4.54%)和第二次觸發(下跌550點或7.18%)而導致的停市是不必要的。雖然停市機制初衷是為了控制跌幅,但第二次觸發其實加速了股市的下跌,於是隨後停市機制被修改,之後從未被觸發過。

2016年中國於上海證交所、深圳證交所和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實施熔斷機制,以防股市大起大落。但實行後卻觸發意料之外的結果,新年四天內中國股市兩度熔斷,加劇市場恐慌,最後被叫停。可見市場層面的停市,過去二十年是成功的少,失敗的多。對此,港交所稱留意到國際間停市機制非經驗證的有效市場控制模式,其冷卻市場恐慌作用極不確定,難料觸發停市機制對市場影響。考慮到市場廣泛反對,且料進一步擴大冷靜期機制範圍已足夠避免價格波動加劇,故暫緩引入停市機制。

港股需繼續主動改革、監管升級。(資料圖片)

近年香港監管機構正努力求變,在上市制度和監管模式上作出多項變更,包括容許同股不同權架構的公司和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於港股市場上市、股票實名制、市場波動調節機制等。這些變革將令香港資本體系持續升級,跟內地和國際接軌,繼續充當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中間的連接點。這才是真正確保香港股市競爭力的最好方法。

上文刊登於第194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2月23日),《阿里助港交所蟬聯「集資王」 港股市場需主動改革 監管升級》。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