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回到疫情前八成 通關後下半年見復蘇 惟難見2014年好光景

撰文:許世豪 詹詠渝
出版:更新:

從下周日(8日)起,本港與內地進行首階段通關,每日北上及南下名額各6萬人。兩地落實通關,被視為向零售業注入新動力。據政府最新的數據,2022年首11個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值,在大部分時間缺少旅客,僅靠「內需」撐起情況下,與疫情前的2019年比較仍有近兩成差距。有學者認為,零售業結構改變下,內需未必會大幅減少,相反旅客重返香港市場,或可重振零售業。

零售業界亦看好通關後的市況,估計下半年將返來反彈,生意可望回復到2019年時約九成的水平,但相信,無法再看見2010至2014年的好光景!

在港府正式公布通關的消息前,股市已率先「盈喜」,恒指重上21000點;部分與零售消費及餐飲相關的股份已率先反彈。(見圖)

其實早在去年9月底開始,香港已實施「0+3」入境措施,至年底更全面放寬入境限制,旅客人已大幅反彈,首11個月入境人次近44.4萬,按年增長4.4倍,當中內地旅客有逾30萬人次,佔整體近七成,按年增逾4倍,但與2019年的5,591萬人次仍有一大段距離。

零售業整體數據亦見起色,去年首11個月,在大部分時間缺少旅客下,零售業總銷貨值逾3,162億元,較2019年社會運動時有19.9%跌幅;與2018年首11個月差距約兩成八。但過去受內地旅客青睞的珠寶首飾及手表等,銷售數據未見反彈,據政府統計處數據,與2018年比較,相關銷貨值仍有約5成跌幅,零售業仍靠「內需」撐起。

鄧鉅明直言,過去兩、三年「捱得好辛苦」。(資料圖片)

太子鄧:靠以前搵落嘅錢捱住

有「太子鄧」之稱的太子珠寶鐘錶主席兼行政總裁鄧鉅明接受《香港01》訪問時直言,過去兩、三年「捱得好辛苦」,尤其是銅鑼灣及尖沙咀等鋪可謂流血不止,「大家都係靠以前搵落嘅錢捱住」。

九龍珠寶玉器金銀首飾業商會劉克斌亦指出,疫情前本地客與旅客的佔比分別是45%及55%,沒有旅客下,僅靠本地市場支撐,但由於疫情反覆,有時因政府大幅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及禁晚市堂食等,業界僅餘兩成客人,再者疫情期間不少婚宴取消或推遲,令高單價的生意少了一半。

劉克斌相信,上半年生意可望回復到2019年時約七成的水平。(資料圖片)

劉克斌:冀上半年回復七成生意

等了又等的內地旅客即將回來,鄧鉅明直言對本地零售有幫助,皆因「有人流自然有銀流」,但預計首兩個月未必有很多旅客,主要會以商務客及探親為主,「因為大陸都爆得咁勁,啲人唔會貿貿然就去旅遊,預計下半年見到明顯好轉。」

對於內地遊客的睇法,他認為內地客在購物方面現在較以前成熟,加上受外圍因素影響,內地旅消費力或減弱,「旅遊一定會預一筆錢,但大家未必可以好似以前咁,都會就住個荷包」,更概嘆無法再看見2010至2014年的好光景。

劉克斌亦指出,農曆新年將至,生意主要來自有銷售與生肖有關的金飾,估計最快要到3月份生意才會好轉,主要因為婚姻嫁娶的旺季開始,及預期內地旅客持續增加,他希望,生意可望回復到2019年時約七成的水平,下半年希望進一步提升至九成。

近年亦興起「醫療旅客」,醫思健康(2138)表示,封關前醫療旅客佔據集團收入約30至40%,因此,即使短期內僅有少部分跨境旅客來港,相信對收入及利潤有額外推動。

在封關的這段時間裡,集團仍能通過內地的服務點與暫未能跨境消費的內地客戶維持良好關係,維持他們在公司的生態系統中持續消費。開關進一步明朗後,相信集團可透過有效的銷售及營銷策略引導客戶跨境消費。

醫思健康表示,留意到對疫苗的旺盛需求並已著手準備,以把握開關帶來的機遇。

袁偉基:通關後內需未必會減弱

不過樹仁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助理教授袁偉基就較為審慎。他指,本港零售業需要至少一年時間才有望回復正常。反而過去兩、三年,零售業更多依賴內需,相信通關後內需未必會減弱,同時旅客來港消費,屆時零售數據「有機會創新高,就算唔得,增幅都可以。」

袁偉基估計,零售數據將迎來大反彈。(樹仁大學圖片)

恒生:第二季才見到通關對經濟之刺激作用

恒生銀行(0011)經濟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經濟師薛俊昇亦認為,隨著內地與香港通關,逐步恢復正常往來,對本港的貿易、服務業及旅遊業等有刺激作用,但未會一下子出現「V型」反彈,回恢到疫情前水平。

他解釋,香港及內地放寬防疫措施後,仍需時觀察對社會的影響,內地民眾亦需時適應,如日常生活及工作等,或會因確診人數上升而打亂步伐,因此,估計最快仍要到今年第二季或之後的時間,通關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更見明顯。

他指,本港仍受歐、美經濟衰退、通脹高企各國央行持續加息等問題困難,但通關的正面影響或有助抵消負面因素,估計本港今年經濟可回復至正增長的2.5%,若果通關過程順利,或有望進一步向上調整。

薛俊昇估計,在通關等消息帶動下,本港今年經濟可回復增長到至少的2.5%。(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