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失聰】關於音樂 代溝與斷層是在所難免|專欄

撰文:袁智聰
出版:更新:

有一個老掉牙的故事,發生於遠在社交網絡出現之前。從前,有不少本地雜誌皆設有徵友欄目,給讀者公開徵友,徵友者要填上性別年齡星座以及個人喜好等資料。而當年,就有人就在喜好的一項填上了「高達」。於是,有位熱愛法國新浪潮電影的文藝青年去信交往(當時的第一步是寫信作筆友在先),跟著發現了大家完全牛頭唔搭馬嘴——原來他所指的「高達」不是導演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而是日本動畫《機動戰士Gundam》。

這就是傳說中的文青影癡遇上毒男動畫迷(或模型友)的經典故事。(我好奇想知道到底有沒有人同時是尚盧·高達電影與「機動戰士高達」的愛好者呢?)

就在2017年的今天,當我說出「OMD」、「DM」和「一風堂」這三個名稱時,大家又會想起甚麼呢?

如果你即時想到的是,全名Orchestral Manoeuvres in the Dark的英國利物浦electro-pop先鋒樂隊OMD,遲一年出道但日後更能躋身殿堂級之列的英倫電音天團Depeche Mode(中國post-punk / electro rock樂隊「重塑雕像的權利」Re-TROS將會為他們今年的冬季歐洲巡演擔任暖場表演嘉賓),以及以土屋昌巳為首的日本new wave / art rock樂隊一風堂(Ippu-Do)。那麼我馬上可以同你來個''give me five'',然後補充一句「我們都是哺食80年代音樂乳汁長大的。」

然而,若然上述的三個名字所叫你想起的是:Olympus的OM-D系列相機,英國鞋子品牌Dr. Martens,日本拉麵店「一風堂」。那麼,似乎大家有多少代溝,又抑或是一種音樂文化的斷層現象。

自問不敢當甚麼音樂老前輩,更不是個唯我獨尊的老屎忽(我的屁股仍相當結實堅挺——多得跑步/行山有功),所以我不會大剌刺地輕蔑與怪責年輕樂迷你們竟然不曉得這些如何經典的樂隊,到底我明白當今天的90後年輕朋友要去追溯自60年代以降超過50年的搖滾歷史,是多麼的大海茫茫的事。

但是,我倒會想到怎樣能夠多令到大家認識到這些名字。畢竟我總樂於跟年輕一代的樂迷作溝通暢談,而同時我也可以從他們身上學習到這個年青世代的東西,大家相得益彰。

身為音樂媒體工作者,隨著時間巨輪的不停前進,我所接觸到的樂迷年齡層也愈來愈年輕,總不能以固有的一套方式來跟大家溝通。很多從前我們所老生常談的名字,如今攤出來也許只會換來一堆黑人問號。

即使在外國,也有身穿印有鼎鼎大名Kurt Cobain肖像t-shirt(好像是H&M出品)的青少年被問及可有聽過Nirvana歌曲時,那答案是「沒有」,也不太清楚Kurt Cobain是誰。音樂文化斷層就是這樣的一回事。

所以如今我寫音樂文章,除非只是在一些較個人化的平台如我自己的網誌及Facebook上發表,否則當我寫起甚麼老名字來,都會多加幾隻字以作附注。今時今日我寫樂評,其實並不會比從前為輕鬆簡單呢。

關於袁智聰:

香港音樂媒體工作者,無間斷執筆樂評30年,曾創辦音樂雜誌《MCB音樂殖民地雙週刊》;除執筆寫字外,另有擔任DJ、音樂表演節目策展人、音樂文化講師,現任《扭耳仔》顧問編輯。專欄《選擇性失聰》不是樂評碟評,而是純粹以個人角度來寫寫音樂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