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話梅鹿和Black Coffee的樂評做了一場實驗

撰文:宋莉莉
出版:更新:

數天前,我們發了兩篇樂評給編輯,分別點評兩張本地樂隊的新專輯 ── 話梅鹿《Chemistry 化學》Black Coffee《Hazy Days》。現請大家驅除雜念,細心閱讀下文,加入這場文字實驗。

看到文末自有分曉。(翻攝自《國產零零漆》)

 


【實驗#1】

睽違3年,話梅鹿終於推出新作-《Chemistry 化學》,是為他們的第2張錄音室作品。延續了話梅鹿在《實心透明》所建立的格局,這次的《Chemistry 化學》散發出一種沉實的氣息;作為一路走來的老樂迷,看見話梅鹿在新作中堅守過去的風格,心裡自是寬了不少。

點題作〈CH3CHO 乙醛中毒〉先聲奪人,活用了鼓、結他、貝斯幾種樂器的組合,譜出了電幻數搖的氛圍,併發出宛如大草原的意境;〈CH3CHO 乙醛中毒〉作為本專輯《Chemistry 化學》的先行曲目,有著與專輯主題《Chemistry 化學》互相呼應的作用。而緊接著的〈Phosphorus 赤磷〉亦不遜於前曲,在編曲上較前者來得壯烈,顯而易見的日系indie rock取向,勾畫出一幅赤磷燃燒的景象,破除了前曲的氛圍,是為《化學》的另一大亮點。

此外,〈Cyanide 氰化物〉、〈Dry Mass 絕乾質量〉和〈Lichen 地衣〉等曲目,亦是《化學》中不俗的作品。〈Cyanide 氰化物〉中那慵懶又緊湊的節拍,使人有腦內狂想的衝動,而〈Dry Mass 絕乾質量〉與之比較起來,無疑是壓抑得多,結他失真的效果,勾起了聽眾一種哀愁的情緒,伴隨著愈加急速的鼓點中,配合慢拍的旋律,以及跳脫的低音線,令人埋進了話梅鹿所建風格構出的數搖國度之中;〈Lichen 地衣〉則是帶來了另一番體驗,中間揉合了ambient、中樂、spoken words等元素予人整體的印象,與Haruka Nakamura的〈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著實是令人雀躍的曲目。

整張聽下來,《Chemistry 化學》是維持了前一張專輯的品質,儘管有人會投訴話梅鹿一成不變,然而又是誰定下必須革新的規則?一隊樂隊的「態度」,往往也重於所謂一味變革,而尤其是這個樂風替變交換頻繁的年代,能夠堅守風格自是一種風骨。誠然,在被〈HeatDeath 熱寂〉感動過以後,誰又能真的擺脫他們一直對話梅鹿的美好印象?


* * *
 

這篇樂評過得去嗎?

聊天室對話截圖

編輯似乎覺得不俗,沒發表針對文章整體內容的看法,只建議「可能有人第一次認識話梅鹿,你多提提他們甚麼時候改組、上張碟甚麼時候發表」,還叫我釐清最後一句「他們」指的是誰。我的心裡也是寬了不少。


* * *
 

【實驗#2】

Black Coffee,來自沙田,於四月他們發佈了樂隊的首張專輯-《Hazy Days》。這杯齋啡的樂風一樣夠黑夠純,沒有太多修飾,在他們的音樂中你不難找到Britpop、hard rock、shoegaze的影子,有承繼Oasis、Stone Roses、Gun N' Roses等樂隊衣缽的意義。

開首一曲〈Hoah〉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活用了結他、低音結他、鼓幾種樂器的組合,勾勒了有如Bon Jovi碰到Ride的影子,併發出宛如驅車奔馳的意境;而緊接著的〈Honeybomb〉亦不遜於前曲,在編曲上較前者來得低調,旋律顯而易見的hard rock取向,勾畫出一種泛黃的景象,破除了前曲的氛圍,是為《Hazy Days》的另一大亮點。

此外,〈Madchester〉、〈Jessie Smiles〉和〈Monday Morning Blues〉等曲目,亦是不俗的作品。〈Madchester〉那緊湊的節拍,使人有跳舞的衝動,而〈Jessie Smiles〉與之比較起來,無疑是平實得多,主唱Mario頹廢又傲慢的聲線,勾起了一種若有所失的情緒,伴隨著不徐不疾的結他中,令人埋進了Black Coffee建構出的噪音國度之中;〈Monday Morning Blues〉則是繼續擴大這種情緒,揉合了shoegaze連綿的噪音音牆、grunge的爛味,予人整體的印象,與舊作〈Utopia〉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著實是令人雀躍的曲目。

作為一隊新樂隊,《Hazy Days》帶我們從新溫習了九十年代如日方中的獨立搖滾史。誠然,這是大部分新樂隊皆有的現象,模彷往往也是創作的必要條件,然而像Black Coffee般義無反顧地複製過往前輩的經驗,《Hazy Days》又是否過於保守,甚至失卻創意?但至起碼它達到了部份人的期待,其中尤其是對那段獨立搖滾歲月有所眷戀的我們,筆者仍然會期待以後的專輯,至於他們能否破除前輩樂隊所帶來的影響,創造出一種專屬Black Coffee的美學,就留待我們去慢慢觀察。

 

* * *

看完文章,編輯沒給評論,在我們的不斷催促下他有點不耐煩:「你們是在暗諷樂隊嗎?有甚麼陰謀?說吧。」

不是諷刺,亦非抄襲,這是樂評生成器的成品。為測試生成器的實用性和信賴度,我們花了十五分鐘,完成創建樂評的各個步驟。要是閣下細心留意文字,會發現兩篇的結構、遣詞差不多。但不揭盅的話,文章甚至能蒙混過關,畢竟編輯已問到:配圖如何設計?Facebook帖文要怎寫?

有賴網絡發達,我們從網絡文物中掘出了在2013年製成的樂評生成器,它並非幾個按鍵就能生成文章的電腦編碼程式,只設基本的文章架構和句子,用家需在空白處選取形容詞、填上樂隊名稱、曲風等資料,加點想像,一篇「樂評」就大功告成。得到製造者的同意,現轉貼「生成器」全貌:

(翻攝自「个性网美图哆啦a梦」)

【引言1.1】舊樂隊:

睽違_年/不到_年,______(樂隊/藝人)終於/又再推出新作-《______》,是為______(樂隊/藝人)的第_錄音室作品。延續了/破除了______(樂隊/藝人)在《______》、《______》、《______》(舊專輯)等專輯所建立的樂風/格局/概念,這次的《______》(新專輯)散發出一種______的氣息/銳意改革的野心;作為一路走來的老樂迷,看見______(樂隊/藝人)在新作中堅守過去的風格/極力的改變,心裡自是寬心不少/心裡多少是有點兒忐忑。

【引言1.2】新樂隊:

______(樂隊/藝人)來自_____(國名/地名),於剛剛的_月他們發佈了樂隊的首張專輯-《______》。______(樂隊/藝人)的樂風偏向______,在他們的音樂中你不難找到____(某種樂風潮流種類,例:C86/New Wave of British Heavy Metal/Grunge Rock……)的影子,有承繼______、______、______等樂隊衣缽的意義。

【內文一】
開首一曲/點題作〈_A_〉先聲奪人/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活用了____、____、____幾種樂器的組合,譜出了____的氛圍,併發出宛如______的意境;〈_A_〉作為本專輯《______》的點題作/先行曲目,有著與專輯主題《______》互相呼應的效果/的作用/有著點名專輯主題風格的作用/______(自由發揮)。而緊接著的〈_B_〉亦不遜於前曲,在編曲上較前者來得壯烈/低調,顯而易見的______(某種樂風描述)取向,勾畫出一種______的心情/景象,延續/破除了前曲的氛圍/概念/思維,是為《______》(專輯名字)的另一大亮點。

【內文二】
此外,〈_C_〉、〈_D_〉和〈_E_〉等曲目,亦是《_____》中不俗的作品。〈_C_〉中那慵懶/明亮/緊湊的節拍,使人有_____(例如:起舞/甩頭/靜思)的衝動/念頭,而〈_D_〉與之比較起來,無疑是亢奮/冷靜/輕快/壓抑得多,主唱_____(名字)_____(例如:清新/沙啞/慵懶)的聲線,帶動了/勾起了聽眾一種_____的情緒,伴隨著愈加急速/不徐不疾/緊湊的結他/鼓/琴鍵中,配合快速/中板/慢拍的鼓點,以及流麗/炫目/的結他獨奏,令人埋進了_____(樂隊/藝人)建構出的嬉皮/幽冥/_____(請自由發揮)國度之中;〈_E_〉則是繼續擴大這種情緒/則是帶來了另一番體驗,(可加可不加:中間揉合了_____、_____、____等的_〉予人整體的印象,與〈_?_〉(上幾張專輯某支曲目,或者某隊經典樂隊的經典曲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著實是令人雀躍的曲目。

【內文三1.1】舊樂隊,改變了風格的專輯:
整張聽下來,幾乎可以肯定《_____》(新專輯)是一張出色的作品,_____(樂隊/藝人)在大肆破格的期間,亦兼固樂隊前幾張專輯的品質,不致於有急速滑落的窘態。可能樂迷仍然不捨《_____》(舊專輯)所遺留下來的美學/風格/氛圍,然而_____(樂隊/藝人)敢於無視銷量壓力,作出具有突破性、冒險的一步,這在現今資本當道的唱片工業,經典樂隊也只會翻版自己音樂的前題下,《_____》(新專輯)的推出,無疑是一種勇氣的體現,連我這等骨灰級的老樂迷也不得不服。

【內文三1.2】舊樂隊,維持了風格的專輯:
整張聽下來,《_____》(新專輯)是維持了前幾張專輯的品質,儘管有人會投訴_____(樂隊/藝人)一成不變,然而又是誰定下必須革新的規則?一隊樂隊的「態度」,往往也重於所謂一味變革,而尤其是這個樂風替變交換頻繁的年代,能夠堅守風格自是一種風骨。誠然,在被《_____》(樂隊/藝人某種經典的專輯,經典曲目也可以)感動過以後,誰又能真的擺脫他們一直對_____(樂隊/藝人)的美好印象?

【內文三1.3】新樂隊:
作為一隊新樂隊,《_____》(首張專輯)帶著了、_____、_____,(某些經典樂隊名字)的基因,帶我們從新溫習了_________(某種樂風潮流種類)的歷史。誠然,這是大部分新樂隊皆有的現象,模彷往往也是創作的必要條件,二選一:【1. 然而像_____(樂隊/藝人)般義無反固地複製過往前輩的經驗,《_____》(首張專輯)又是否過於保守,甚至失卻創意?但至起碼……/2.能夠像_____(樂隊/藝人)般,在複製前輩成功經驗的同時,仍能保有樂隊的獨特音質,《_____》(首張專輯)】;《_____》(首張專輯)達到了部份人的期待,其中尤其是對_____(某種樂風潮流種類)有所眷戀的我們,筆者仍然會期待以後的專輯,至於他們能否破除_____(某前輩樂隊)所帶來的影響,創造出一種專屬的美學,就留待我們去慢慢觀察。


* * *


相當貼心吧?指引充足、思路清晰,還為新舊樂隊分門別類。經過一番偵查,我們聯絡到樂評生成器的製造者P先生。對於自己的發明終於有用武之地,他表現得相當興奮。

(翻攝自《無間道》)

P你好,到底樂評生成器是甚麼一回事?

P:製作這東西有兩個緣由。一是當年有音樂媒體請我開樂評分享會,兩次的主持中,我都拿了這份東西出來。至於再背後的原因,那時寫了三、四年樂評,寫到磨蝕了自己,有點生自己悶氣,文章來來去去也是這種寫法,改變一下行嗎?我發現我改不了,職業的慣性讓我把音樂分類,「這音樂是這樣,那音樂是那樣」。對了,是次訪問會開名嗎?


我們打算稱你為P先生。

P:那我可以談得直白一點。甚至當時我還在學,一次忘了時間交稿,馬上到電腦室上網聽那張唱片,但當中的點題作播不了。怎麼辦呢?「求撚其寫撚咗去啦」(隨便寫吧),於是沒聽那兩首歌我就寫了樂評。很偶然,但真的有發生過。
 

那麼當時你的工作坊學生有使用嗎?

P:他們怔住了。我真的送了每人一疊,說「拿著這份表格,填滿所有空白便成」,然後才開始分享環節。其實不是鼓勵大家這樣做,我是告訴大家樂評可以有多好笑,公式化到盡頭,風花雪月到盡頭,內容完全空廢。我是叫大家不要這樣寫,而大家很乖真的沒這樣寫。而我又未至於要諷刺某些人,我是諷刺自己。
 

可惜我們寫了......那你對現在的樂評有甚麼看法?或是當時看到甚麼樂評令你有感而發?

P:以前香港寫的好像也不太好看。現在的沒看太多,不敢說太多。
 

從生成器的架構上看,就是引言接內文,內文由首曲談到終曲,最後得出很二元的結論,專輯有改變還是不變。亦有很多慣用手法,一定要提到相似的樂種、令人聯想某某樂隊,形容詞老是那幾個。你覺得這種樂評的問題是?

P:問題是我不肯定樂評的定位是甚麼。當年傳媒沒那麼厲害、資訊沒那麼新鮮,樂評有種購買指南般的功用,它可能是唯一令人了解唱片的途徑,再令你嘗試它的音樂,但這種制式似乎已不適合這個年代,你直接聽就可以,何需閱讀數百字去了解它?當時抱有點這樣的想法。我真的不知道,現在沒繼續想下去了。用字方面(太匱乏?)也是的,樂評是否應該再學術性或有料一點?不然我想不通它的存在意義,它和唱片公司寫的企劃有何分別?
 

這會否是當年你認為香港樂評的問題?還是世界性的問題?

P:我真的不敢說,Pitchfork是不是已經沒人看?
 

Pitchfork現在都是出新聞為主,當然也有樂評,人們看看他給的分數就知道專輯到甚麼程度那種。那為何之後你不寫樂評?

P:厭倦了,覺得自己是混飯吃、騙稿費。

 

* * *

樂評可以有多空廢、有多公式化,我們親身示範了,還差點把它當專文刊登。對比P說看見生成器首次被用到「很開心,原來經過多年它仍有意義」,我報以一個苦笑,同時衍生一個疑問。

香港還有多少人寫樂評?80、90年代,音樂雜誌大行其道,孕育一批音樂寫手和樂迷,之後網上出現過好幾個音樂媒體,到現在接觸音樂愈來愈便捷,嚴肅認真的音樂評論卻買少見少。該如何收聽音樂、接觸音樂、理解音樂?隨著數碼化、資訊爆炸和碎片化,人們對待音樂的方式全然改變。

消費模式改變,聽眾不再需要音樂購買指南的這些日子,寫作樂評意義又何在?曾經讀過一網絡評論人的格言是「評論,只為登峰造極」,但當山峰已經變成平地,甚至地陷呢?我們作為音樂記者,旁觀這些事情,無法作出肯定的判斷。


* * *

Black Coffee新碟發布演出:
《Black Coffee 黑咖啡 “Hazy Days” 《䑃朧的日子》首發巡演 - 香港站》
時間:4月30日(一) 19:30 - 22:30 
地點:TTN
 

文章協作:馬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