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是新發現?聽眾聽音樂時與演出者的大腦活動同步率一樣!

撰文:宋燁文
出版:更新:

看得扭耳仔的你/妳都是個樂迷,也一定對「甚麼是好聽的音樂」有所理解。也常常都會說「只要令你有共鳴的就是好音樂」,那「共鳴」是甚麼?最近有科學家就發現到所謂的「共鳴」,就是指當聽眾在聽演出者彈奏音樂時,兩者的大腦活動都有非常高的同步率!聽眾愈 enjoy 那音樂,同步率就愈高(是 400% 嗎?)。

通常大家聽音樂時身體都會隨著節奏擺動身體,聽眾是會被音樂所牽動身體和情緒,而當然,這和我們的腦袋也有著密切關係,但最近科學家發現這個連繫概念有著另一層次 - 聽眾在聽演出者彈奏音樂時,兩者的大腦活動都有非常高的同步率、連貫。(以下是 Itzhak Perlman 的小提琴演奏)

實驗是用一種叫佢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的技術去進行,用來監察腦部的血液流量。先請一位小提琴手在一房間內拉小提琴,奏出 12 首古典音樂的節錄版,並將過程拍下,之後將這片播放給 16 位女士、實驗對象觀看。

小提琴手被指示直接看著攝錄機,並在演奏時保持自然表情,每首持續約 100 秒,令即使他有比較喜歡的作品,對於實驗對象來說也不會太明顯而影響實驗結果。 實驗對象被告知在聆聽時凝視小提琴手的臉。 每件作品之後,都會以七分制對自己喜歡的作品進行評分。

數據顯示,對於所有小提琴作品,實驗對象和音樂家之間的大腦間連貫性( Coherence )。 也就是說,在小提琴演奏和其他參與者聆聽的同時,大腦某些關鍵區域也有類似的活動增強模式。

啊!就如《新世紀福音戰士》內兩主角要一起跳舞達致最佳同步率去對付使徒那樣嗎?

研究小組報告還說,連貫性和受歡迎程度之間的聯繫僅在每曲的下半部分才展出來。他們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欣賞音樂有兩個階段 —— 第一個階段涉及識別節奏(recognising rhythms),並識別樂曲的潛在音樂結構。在下一階段,聽眾會發展審美判斷力並經歷情感共鳴,並對「應該」跟隨的聲音產生更強的預測。小組認為:「如果期望的與傳入的信息是配合度高的話,音樂表演就會令人聽得更愉快。」

但科學家仍要做更多研究來解釋為甚麼這連貫性的效果只出現在群體上,同時要看看結果是否其他類型的樂器和其他類型音樂上出現。而本研究僅涉及女性為實驗對象,男性是否會以同樣的方式做出反應還不得而知。

又其實,音樂向來都是一樣「取人心」的工具。看當年納粹的 propaganda 歌曲就知了:

聽歷史 - 現在被禁公開禁放的納粹德國歌曲

不這這仍是令人著迷的研究。研究人員說:「這項研究擴大了我們對音樂欣賞的理解。結果有可能應用於大腦指數的發展,以預測公眾對各種音樂表演的態度。」定還是創立「 AI 作曲功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