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成中學生指港人與中國人身分不相容 葉劉:港式文化根深

撰文:吳倬安
出版:更新:

新民黨於去年10月至今年2月,以問卷調查方式成功訪問1,279名中四至中五問卷,就青少年國民身分進行調查和研究。結果發現,近三成學生認為香港人與中國人身分不可能相容,認為「一半半」則有近三成六人。另有近六成學生表明不願意到內地定居,僅二成多願意。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認為,香港與中國在過去百多年歷史發展截然不同,港式文化根深蒂固,學生長大後,國民身份會隨人生經歷增加,不需太擔心。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總監呂大樂認為數據很有啟發性,他指調查結果發現,青少年並非拒絕接觸中國,社會應反思為何學生在了解、接觸中國後仍批評中國。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右二)認為,香港與中國在過去百多年歷史發展截然不同,港式文化根深蒂固,學生長大後,國民身份會隨人生經歷增加,不需太擔心。(余俊亮攝)

新民黨與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合作,於去年10月10日至今年2月15日,透過問卷訪問11間中學、共1,279名中四至中五學生,當中三間為英文中學,其餘則為中文中學。

研究發現,近三成學生認為香港人與中國人身分不可能相容,當中近一成學生認為完全不相容,而認為「一半半」則有近三成六人;認為有可能相容有近三成五學生,當中有近六成是內地出生的學生。

調查結果亦顯示,近六成學生表明不願意到內地定居,當中給予最低分0分的學生高達三成二;僅二成多願意;有五成學生表明不願意至內地工作,願意則僅兩成六學生。亦有一成五學生認為中國未來不可能成為世界大國,認為能夠成為世界大國則有近五成七學生。

調查亦就不少軟性議題了解學生對內地的認識,逾九成人曾到訪內地,分別有八成五和近七成學生認識簡體字和擁有微信帳户,亦有近八成人在一年內有觀看內地的電影、電視劇或綜藝節目。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總監呂大樂(中)認為數據很有啟發性,認為社會應反思為何學生在了解、接觸中國後仍批評中國。(余俊亮攝)

對於融入內地文化方面,調查發現,有近一成學生有興趣參軍,有一成七學生有興趣在外交部工作。至於國民教育,有四成二學生覺得不應該推行,無意見則逾四成。而中史獨立成科,認為應該和不應該的學生分別佔近兩成和四成五。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總監呂大樂認為數據很有啟發性,坊間認為學生不了解內地,所以不喜歡中國,但調查發現青少年並非拒絕接觸中國,他認為社會應反思為何學生在了解、接觸中國後仍批評中國。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對調查結果有驚喜,想不到這麼多學生曾到內地和坐過高鐵。對於學生不願到內地發展,她認為學生不想隨便離家,故數據屬正常。至於有一成七學生有興趣在外交部工作,葉劉笑言:「可能平時外交部發言人好威猛,學生覺得好嚮往。」

被問及近三成學生認為香港人與中國人身分不可能相容,情況是否欠理想。葉劉認為,香港與中國在過去百多年歷史發展截然不同,港式文化根深蒂固,學生長大後,國民身份會隨人生經歷增加,不需太擔心。她又認為,政府應領導kol(意見領袖)和賢達,多強調中港之間的包容性,她認為香港不會很多人支持香港獨立,同時要令年青人明白獨立影響國家領土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