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後特朗普時代對港政策扭轉? 8涉港法案或遭「冰封」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大選苦候多日結果終於明朗化,民主黨拜登順利當選。站在香港角度,大選結果對香港的最直接影響,莫過於政黨輪替後對港政策是否會有調整,尤其現行多條涉港法案的執行。
目前美國有3條已生效的涉港法案,分別是《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保護香港法案》、《香港自治法》,但仍有5條相關法案尚未通過,包括提出加快收容香港「難民」。
本地政界關注,隨著對華強硬的特朗普連任失敗,由拜登接掌美國大小政策,對香港的關注度會否有變,已通過的法案會否暫緩執行,包括制裁中港官員、禁止使用「香港製造」標籤等,未通過的法案又會否胎死腹中?有學者相信,已實行的政策抽起機會不大,但難以期望拜登政府的動作會比特朗普更多,換言之,現有法案可能只會備而不用,如「冰封」狀態。

+8

5法案未通過 包括加快處理港人「難民」申請

香港經歷反修例風波後,國際關注度大升,其中在美國政界,制衡中國是民主共和兩黨國會議員的共識。目前有5條涉港法案尚未實施,分別為:

1. 《香港人民自由與選擇法案》 (Hong Kong People's Freedom and Choice Act):由民主黨眾議員馬里諾夫斯基(Tom Malinowski)、共和黨眾議員柯蒂斯(John Curtis)提出。為面對及逃避政治迫害的香港居民提供暫時性的移民身份,讓指定期限內已置身美國境內的香港居民獲得合法居留和工作許可;要求政府加快處理難民及庇護申請,尤其對於在抗爭中有重要角色的香港人。法案目前已獲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正等待眾議院全體表決。

2. 《香港避風港法案》(Hong Kong Safe Harbor Act):由共和民主兩黨參眾兩院議員6月30日於《港區國安法》條文公布後數小時提出,要求國務院向港人提供第二級難民身份;香港居民因為表達政見或和平參與政治活動,遭到迫害或有充分擔憂面臨迫害,便合資格取得難民身份,配偶、子女以及中國籍父母將得到同樣待遇;促請美國盟友和夥伴對香港人提供同類支援。法案設日落條款,將於實施日期後5年失效。法案目前交由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及外交委員會審議。

3. 《香港自由法案》(Hong Kong Freedom Act):由共和黨眾議員佩里(Scott Perry)於今年5月提出,授權總統承認香港為一個獨立國家。法案目前在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審議中。

4. 《香港難民保護法案》(Hong Kong Refugee Protection Act):由共和黨參議員科頓(Tom Cotton)於今年9月提出。法案建議把香港指定為優先難民區,每年額外增發2.5萬個簽證給受迫害的港人。法案現由參議院司法委員會審議。

5. 《香港如水法案》(Hong Kong Be Water Act):由共和黨參議員霍利(Josh Hawley)於去年10月提出。法案譴責中國政府違反《中英聯合聲明》及《基本法》,侵犯香港人獲賦予的公民自由;要求總統根據《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Magnitsky Act),凍結打壓香港人言論、集會等自由的中港政府官員及相關人士資產。法案現交由參議院銀行業、房屋及城市事務委員會處理。

▼香港政界人士看美國大選▼

+14

袁彌昌:拜登治下料對港「少制裁,多關注」

於總統大選前,美國對香港動作不少,包括特朗普於6月宣布啟動撤銷香港的特殊待遇,8月要求在香港生產的商品出口到美國時,必須標記原產地為「中國」,不得使用「香港製造」標籤,港府現已向世貿提出投訴;國務院於今年10月根據《香港自治法》發表報告,公布10名中港官員被列入制裁名單,包括特首林鄭月娥、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等人。

拜登當選後,有評論關注到,雖然制衡中國是兩黨共識,但在風格上,拜登有可能相對「溫和」一點,特朗普時代的對華及對港政策,或有扭轉機會。政治學者袁彌昌在電視節目中分析,拜登相對尊重多邊主義,料日後對華方面會「有數講」,對香港問題預料會「少制裁,多關注」。

袁彌昌向記者進一步解釋,由於現存的美國涉港法案,寫法都不算非常具體,留給行政當局很大的自主權,決定如何行動,所以預料美國往後仍會關注中國和香港政府一舉一動,但主要是表態居多,實質行動未必多,除非兩黨國會議員對於「制中」的聲音過大,「夾」到拜登非做些事不可。他又指,拜登在最新的演說中,提到國內的反對者「是競爭對手,但不是敵人」,相同的邏輯亦可用於他對中國的態度上。

▼8月遭美國財政部列入制裁的中港官員名單及理由▼

+5

劉兆佳:動作不會多於特朗普 惟繼續「利用香港」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認為,即使拜登上台,美國已實行的對港措施,如封殺「香港製造」、制裁中港官員等,相信收回的可能性很低,從大方向而言,美國不會放棄利用香港、新疆和西藏問題在中國國內製造混亂和不穩。不過他指,拜登所代表的是傳統民主黨主流的多邊外交,傾向通過拉攏盟友制衡中國,較不傾向親自出手,因動作太多也會傷害美國在港利益,因此相信拜登對港動作不會比特朗普更多。

劉兆佳又指,美國選舉過後,中國因素在美國的迫切性相對下降,料短期內拜登會集中於內政。他提到,香港整個反對派陣營在國安法生效後活動不成氣候,美國未必願意在香港反對派身上投資太多,因為不值得;此外,大選期間香港反對者支持者在網上一面倒押注特朗普,危害民主黨選情,破壞兩者互信,所以雖然香港反對派日後仍會是美國的利用對象之一,但利用程度相信會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