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資訊︱青協調查:青年對立法正反比例相若 專家關注誰判斷真假

撰文:文維廣
出版:更新:

政府正就假資訊立法進行顧問研究。青協「青年創研庫」今日(29日)公布有關假資訊立法調查結果,發現逾三分之二受訪者認為本港不實資訊問題嚴重,而支持與反對立法的受訪青少年比例相約。最多人認為假資訊泛濫的成因,是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度低。調查亦訪問多名專家學者,他們對於立法的主要關注,在於如何劃定違法範圍和界線、由誰判斷何謂假資訊、實際執行時會出現的爭議和困難。

政治、疫情相關假資訊最普遍

青協在今年3月以網上問卷,訪問740名年齡介乎15至34歲本港青年,結果發現多達66.2%受訪者在過去6個月內曾接觸過不實資訊;67.6%人認為不實資訊問題嚴重。被問到不實資訊出現的主因,最多受訪者認為是「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度低」(53.0%),其次是「社會對立嚴重」(50.9%)。

此外,在曾接觸過不實資訊的490名受訪者中,超過八成(83.9%)表示在社交媒體或個人通訊平台接觸到;逾四成(41.2%)表示每星期至少一天接觸到;「政治」(74.1%)和「疫情」(73.3%)資訊是最常遇到的不實資訊;近三成(29.2%)曾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不實資訊轉發給他人。

對立法的意向上,支持和反對立法規管不實資訊的人數分別為39.3%和38.9%,比例相若。至於對立法的顧慮,最多受訪者擔心立法限制言論自由(71.8%)、擔心立法限制新聞自由(66.4%),以及擔心會出現濫用、濫權情況(53.0%)。

建議:政府應避免自行裁斷 設獨立申訴委員會

研究深入訪問本地5位專家和學者,他們指出近年本港社會趨於兩極化,經歷社會事件及新冠疫情的雙重挑戰,進一步加劇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助長不實訊息的傳播。他們提出多項需考慮的立法細節,包括如何劃定違法範圍和界線、由誰判斷何謂假資訊、實際執行時會出現的爭議和困難等。有受訪的資深新聞工作者擔心,立法將增加新聞工作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另有學者和事實查核專家指出,現時社會存在嚴重撕裂,官民之間缺乏互信,嚴厲的立法措施會進一步增加市民對政府的不信任。

報告建議,如日後需要考慮立法,規管原則應只針對有害和非法的公開事實陳述,而不包括有害和非法不包括意見、批評或諷刺內容;以非刑事化和非針對個人的方式作規管;針對大型網絡平台作規管,釐定網絡平台處理和移除有害不實資訊的法律責任;政府機關應避免成為資訊真假的裁斷者,由學者、專家或獨立事實查核機構組成裁定申訴委員會,並設立由法庭審議的上訴機制。此外,諮詢亦應以「白紙草案」形式進行,以醞釀社會對議題的討論和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