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APEC外訪未晤歐美官員 學者指政治環境敏感 格局難免收細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特首李家超昨日(20日)完成在泰國曼谷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的行程返港。他在出發前已表明此行目的是「說好香港故事」、「展示香港重返國際舞台」,昨日總結行程時亦大讚是次外訪成效十分好,有向不同地方的商界人士解釋香港優勢。
值得留意的是,李家超在行程中與多名外國領導人包括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等會晤,但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國家,未見與歐美國家領袖會面,要對外「說好香港故事」,效果難免未臻完美。
有學者認為,始終外交事務本身是中央事權,加上在目前地緣政治環境下,香港在國際事務上所能做的工作,格局無可避免會比以往「收細」,難以接觸一些與中國涉及敏感政治問題的西方國家領袖,因此只能集中於和東盟國家打交道,這亦一定程度預示日後香港在國際間扮演的角色。

林鄭曾晤澳洲總理 曾蔭權與希拉里會面

根據李家超連日來分享的行程,他分別與4名東南亞國家領袖會面:泰國總理巴育、越南國家主席阮春福、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及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這些都是東南亞國家,傳統上與中國無甚敵對關係,本身亦與香港文化、經貿關係密切。是次峰會,出席者包括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加拿大總理杜魯多等西方領袖,未見特區代表團與其有任何形式的聯繫。

翻查過去三屆政府,曾蔭權、梁振英和林鄭月娥任特首期間,都曾代表香港出席APEC峰會,而與西方國家官員會面並非年年都有。其中2018年,林鄭月娥在巴布亞新畿內亞出席峰會期間,曾與時任澳洲總理莫里森會面,後者算是一個相對親西方的國家。

2011年曾蔭權卸任前最後一次APEC,曾蔭權在檀香山出席會議期間,有與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會面,並出席亞太經合組織文娛活動及晚宴,與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夫婦合照。他其後更順道到美國走訪紐約、波士頓和華盛頓,並拜訪時任美副國務卿伯恩斯(William Burns)。

後修例風波的香港世界觀轉變

因此,與西方國家領袖會面並非必要,視乎行程安排,不過今年有其特殊背景:2019年修例風波後,香港在國際間的身份、對外的世界觀有所變化,而針對香港人權狀況的指控,主要亦是來自歐美國家,李家超本人亦遭美國制裁。既然新政府渴望「說好香港故事」,理論上自然是趁李家超首次外訪,尋求與西方國家領袖見面,直接反駁其說法,或至少友善地講解香港情況最為有效。

上周六亦有記者問到特首有沒有與西方官員交談,具體回應他們過去的批評。李家超當時未正面回應,僅指每個領袖都會按自己的時間安排推展工作,「我已與4個國家的領袖會面,但在會面以外我亦向不同領袖談香港的實際情況。」

袁彌昌。(資料圖片)

袁彌昌:現時與西方交往相對避忌 目光、格局難免收細

時事評論員袁彌昌指出,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香港很難再在國際事務上與西方直接交涉,「外交本身都係中央事權,而喺呢個咁敏感地緣政治環境,香港同西方國家接觸、向西方『講好香港故事』都好視乎內地意向,冇以前咁自由,所以都幾難向西方大展拳腳。」因此即使只是討論經濟議題,相信日後與西方官員會面都會相對避忌。「中國目前外交亦面對一定困境,所以泛政治化議題都未必講到,莫講話香港。」

從宏觀經濟角度看,他指全球無論是工業還是其他服務類的行業,有許多企業都將廠房或辦公室遷移至東南亞國家,香港正好可以在這個環境下,繼續保持亞太區內的樞紐地位,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擔當聯繫人角色,在經濟上展現所長。「當然,以後(國際事務參與)目光、格局係再冇以前咁宏大,只能集中於東盟,但都算係有啲實際意義。」

袁彌昌又稱,對於過往較少代表外訪的李家超而言,是次出席APEC峰會不失為一次經驗的吸收,始終李家超紀律部隊出身,對貿易往來、國際合作等議題,未必掌握太多細節,所以與他國領袖不一定有太多深入話題可以討論,但亦可以透過會面,增加對外交流的經驗。

葉劉淑儀。(資料圖片)

葉劉淑儀:要見西方領袖 亦是由習主席見

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指,APEC成立之初,其本人正任職港英政府工商科,「睇住佢成立」,從根本性質而言,那就是一個經濟峰會,香港回歸前亦是由財政司作為代表出席,前港督彭定康也沒有去。

她指,APEC會議一般不會涉及敏感複雜的地緣政治議題,即使有亦是由國家層面處理,「西方領袖就等國家主席見,特區就同返經貿關係密切嘅國家領袖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