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0年.博評】從內地官方慶回歸文章得到的感覺

撰文:何亦文
出版:更新:

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中央媒體近日就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發表多篇專題文章,稱「一國兩制」在香港取得新成就新勝利。文章的重點是習近平出任中共總書記後的近五年,在此之前的十五年大多輕輕一筆帶過。

新華社的「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香港發展紀實」文章稱,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開、習近平出任中共總書記後,香港「開始因為一些深層次原因出現矛盾和雜音,『一國兩制』實踐面臨新的挑戰。」新華社前一天的另一篇文章說:「一段時間以來,香港政治爭拗加劇,少數立法會議員為反對而反對,社會上少數極端勢力違背法律,破壞社會秩序,煽動街頭暴亂,成為香港一大隱患。」

文章直接點出「港獨」,用「街頭暴力活動」暗指「佔中」和「旺角騷亂」,是有意迴避「佔中」字眼,還是表示北京對「港獨」、「佔中」兩類事件的不同定位,或是不希望「佔中」沖淡回歸二十周年的「喜慶氣氛」?

文章用習近平對馬尼拉人質事件和南丫島撞船事故的關注展現其對香港的「親情」。梁振英向新華社記者表示,習近平在2013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主動向他詢問香港與菲律賓就事件交涉的情況,當場責成有關部門跟進,第二年菲律賓政府正式致歉。2010年10月1日南丫島撞船事故,習近平專門打電話了解情況。

香港回歸二十年,歷經三任中共總書記。江澤民時期的重點是「平穩過渡」;胡錦濤時期經歷「二十三條」立法和SARS疫情,中央與香港的關係逐漸走出「蜜月期」,到回歸十五周年時中央提出香港涉及「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自2013年開始,隨著「國教」風波、反「水客」行動,特別是圍繞「普選」產生的政治爭拗,兩地氣氛更加對立。2014年中央取消原定在香港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財長會議,表明北京對香港政治安全的憂慮。

關於香港在中國經濟中的位置,新華社的文章說:「這份(梁振英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對於香港前途的信心,源自中央把『保持香港特別行政區長期繁榮穩定』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框架的細緻關照,得益於國家實施多項發展戰略帶來的巨大機遇。」「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關放中的地位和功能」、「發揮香港特別行政區獨特優勢作用,積極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關照」、「得益於」、「助力」,都帶有被動的含義。

有文章引用施子清二公子施榮懷的話說:「那時(八九十年代)是我們到內地尋找商機,而現在香港工商界最大的商機,除了『一帶一路』就是『粵港澳大灣區』,我們是跟著國家『走出去』。」「跟著」是這段話的重點所在。

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在灣仔會展出席「一帶一路」論壇。(余俊亮攝)

關於粵港澳大灣區,新華社的文章稱這個繼紐約、東京之後的大灣區最突出的特徵,「就是在『一國兩制』背景下,盡量降低制度差異導致的成本,增加制度互補帶來的收益」。過去的二十年香港與內地簽署CEPA等多項試圖降低兩地隔閡的協議,但卻事與願違。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饒戈平在《光明日報》發表的文章稱:「一國兩制」實踐中面臨的問題來自多個方面,有歷史形成、發展中新出現、全球性……「有些則與我們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不無關係」,不過他沒有對「工作思路和方法」作出具體說明。

這些,是筆者在官方傳媒關於回歸二十周年海量信息中的「一點感覺」。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