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局政助任命.博評】無所事事依舊 只為勢力平衡

撰文:張秀賢
出版:更新:

昨天(8月1日)政府公布首批副局長、政治助理人選,隨住一開始政府透過傳媒「放風」做好期望管理,各人選任命基本上也未引起太多的外界反彈(蔡若蓮的任命固然爭議最大,但似乎整體社會對此任命都已近接受了。)當中最令我在意的,並不是那些人年齡多大,又或者之前做過甚麼工作,而是來自甚麼陣營、黨派,是哪家人的代表。

以前研究行政會議(行政局)和立法會(立法局)時,就很留意到他們的背景,以至他們因為甚麼背景(和關係),進入這些建制架構。在以前行政局時,歷屆匯豐的大班都是行政局成員,而其他行政局成員均是代表住不同群體,透過參與建制影響政府決策,同時港督又透過這種任命,吸納不同派別、陣營、界別的人士。同時,中央政策組、政府不同部門的委員會的人事任命,亦是一種「行政吸納政治」表現。

至於當年曾蔭權擴大高官問責制,表面就說要擴充政治班子,其實都是一種政治吸納的做法。司局長位置只有十多個,同時要北京任命,又極受公眾注視,要委任大量來自政黨的人士擔任司局長,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副局長、政治助理的設立,其實就為政府提供了空間,借機委任一些政黨人士,擔任次一級的政治職位,吸收行政經驗,亦透過利益、職位的交換,變相建立「執政聯盟」。

首輪副局長、政治助理任命,民建聯、自由黨、民主思路、團結香港基金、教聯會、梁營各自有代表進入建制當中,遍及整個中間派至建制派。這樣的委任結果,跟行政會議今屆人選政治陣營差別不大,反映出林鄭整個任命將重點放於政治勢力平衡上面。當年曾蔭權在委任副局長和政治助理,亦委任來自不同政黨和新興智庫的人士,然而外界印象都是認為他們政績平平,無甚作為。因此,即使林鄭委任這個政治班底,都絕不會改變副局長、政治助理無所事事、無甚作為的形象。

首輪副局長、政治助理任命,民建聯、自由黨、民主思路、團結香港基金、教聯會、梁營各自有代表進入建制當中。(設計圖片,原圖取自政府新聞公報)

是次委任最令人擔心的有二:

一:蔡若蓮的委任,似乎是有勢力人士堅持之下,達成的一個政治任命。教育局是一個北京和建制極重視的政策局,局長公務員體系出身,副局長就自然要填補當中的政治色彩,到底蔡若蓮這個任命,是真的看準其前線教師身份,抑或委任她,作為教育局的黨委書記呢?假如蔡若蓮的任命五年順風順水的話,這類的任命又會否擴至其他政策局,尤其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財經及庫務局、保安局這類重點政策局,要實行一局長配一黨委書記的制度?

二:保安局是次任命,首次令局長、副局長、政治助理俱出身警隊,然而過往的局長,大多數都由入境事務署升任,令人擔心保安局的決策,將會大幅傾斜至警隊,令紀律部隊之間的關注和利益更難平衡。同時,過份以警隊的視覺處理保安政策,令人擔心保安政策會否在警民關係緊張下趨向更保守,令人權、自由受損。

在政治問責制下,委任政黨、智庫中人,加入問責班底並不稀有。林鄭靠行政會議和政治委任制度兩方面,建立其「執政聯盟」,然而改變不了政府認受不足的問題。這種以政治利益交換為先的「執政聯盟」,談不上太多理念的歸一,最終只會名大於實,政策還是依舊靠建制護航才能通過。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